2022年12月02日 星期五
科苑视点
专业型研究生真的“水”吗
□ 朱 玺

    前不久,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确认结束。据中国教育在线报道,专业型硕士成为今年广大学子报考的热门。专业型硕士(简称“专硕”)属于专业型研究生学位。顾名思义,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以职业为导向,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以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与注重理论创新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不同。长期以来,研究生教育一直与“做学术”挂钩,当研究生教育转向技能培养时,人们通常觉得这种学位很“水”。

    “专硕”真的“水”吗?事实上,现有的专业型硕士培养覆盖机械、能源动力、法律、翻译等学科,这些学科本来就有很强的实践取向,设立这类硕士学位的初衷之一就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以便将理论尽快投入实践,更好地支撑行业产业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剧烈变革,新兴行业、交叉学科不断涌现。2022年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发布,新增气象、文物、数字经济、知识产权、医学技术等学科,以专业型硕士培养为主。同时,教育部出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要求,研究生招生计划增量主要用于专业型学位,且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公共卫生等关键急需学科倾斜,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可以看出,专业型硕士重在“专”、重在解决实际问题。

    既然“专硕”不“水”,那为何人们会觉得它“水”呢?这是我们旧有单一的人才培养和评价模式造成的。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是理论导向,以学习知识、创造知识为主。因此,在大众的观念里,上学就是读书、做学问,学习不好的人才会进职校、学技术,由此形成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更优越的刻板印象。其实,理论创新只是推动科学进步的一部分,更关键的在于如何将成果付诸实践。我们不仅要去填补学术的“空白”,更要重视学科知识如何落地。专业型学位的设立正是尝试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一些学科在专业型硕士教育的基础上,增设专业型博士学位,以此贯通职业导向的人才培养路径,从而完成人才在学术培养和技能培养中的合理分流,建立我国更加务实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也有助于改变人们的观念。

    对于大学生来说,专业型硕士成为他们的人生发展的新选项。面对日趋激烈的求职形势,不少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然而,以往的学术型硕士重在培养科研思维,如果不继续读博,学生在毕业后会发现自己所学不能在工作中发挥实际作用,很难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注重培养技能的专业型硕士正是以实践为导向,能够同时满足用人单位和部分学生的需求。加之近年来的政策倾向,专业型硕士比学术型硕士在招生指标上具有较大优势,因此竞争相对较小。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报考专业型硕士的原因。

    总的来说,专业型研究生学位的设立意在缩小学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是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它是高校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径,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成为大学毕业生自我提升的又一选择。当前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按照教育部的部署,未来还要在导师队伍建设、职业资格衔接、行业产业协同、需求与就业动态反馈、多元投入等方面继续完善。因此,专业型研究生并不“水”,考“专硕”也不意味着走捷径、低人一等。“专硕热”反映了站在人生岔路口的大学毕业生选择更加理性,也体现了我国人才教育体系日趋多元。这一点,很有必要向公众普及,是时候打破刻板印象了。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