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大数据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主题词。我们关于大数据的认识是多角度、多维度、全方位呈现的。在《大数据哲学——从机器崛起到认识方法的变革》(以下简称《大数据哲学》)一书中,作者董春雨和薛永红对大数据相关技术做出了深刻的哲学分析,指出了大数据时代已经与传统经验主义所讲的经验存在着根本的不同,经验的生成、判断和使用的主体已经开始向机器转移,建构了新的关于大数据的独特认识论,给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从电子计算机到网络,速度之快让人们开始充满了喜悦,特别是人在主导自然界之时,这些技术既可视为“助手”,又可显示人所掌握的知识的力量。然而,进入新世纪,当人们不断反思这种力量之后,竟让人类喜忧参半,也开始怀疑起人类的这些“助手”,进而怀疑能否驯服或驾驭它们。看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这本《大数据哲学》,深为两位作者思辨之广和考虑之深所折服。
谈及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读起来并不陌生。例如,说到数、数据、大数据,人们自然想起古代学者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本体论思想,在研究大数据之时,使这种思想得以“复兴”。古老的经验主义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复兴,甚至把大数据归并到“世界3”的范畴。而本书中的这种借用或联系,也使中外研究者的思想大为开阔,而就笔者等芸芸众生来说,在接受新的思想之时,能借一些成熟的观念来加以理解也是有助益的。
英国现代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曾经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即在传统上的世界1(物质世界)和世界2(精神世界)之外再划分出一个世界3。这是一个概念类的世界,与古希腊数学家柏拉图的理念有所关联。这个概念的世界是自在的。这3个世界都具有本体论的特征,并且是相互联系的。在大数据理论的研究中,研究者借用了波普的理论,并将数据世界(或称为数据界)并入世界3。这样的扩展使数据化的内容,即网络技术和虚拟技术形成虚拟世界。在虚拟世界中,数据可以表示现实世界中的一切,甚至是现实世界中尚不存在的事物,并且这不会破坏现实世界所具有的客观性和相对独立性。
在波普的观点中,三个世界是不能“完全”相互作用的,而加入数据的因素之后,“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国家——万物数据化——都可以便捷地甚至自动地建立起自己的镜像世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容和细节都不断地被补充和增加。而当这些独立的、个体的镜像世界越来越多并汇聚在一起时,一个全球性的镜像世界就形成了”。
20世纪80年以来,伴随着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应用不断扩展,研究处理海量数据的方法——“数据密集型”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对“数据密集型”的研究“不是根据已知的规则编写程序解决问题,而是去分析数据,从数据洪流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和洞察”。
作为数据化世界的出现,机器不能被看成客体了,它可以充当认识的“主体”。为此就出现了新经验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之类的新观念。这也大大拓展了人类认识的范围,特别是,机器是否会从以前的“助手”变成人类的“对手”,尽管机器只是战胜了诸如人类智力的部分象征的棋手。正如作者在书中指出,过去的中国人提出“天人合一”的观念,今天,人是否(被迫)提出“人机合一”的观念呢?我们拭目以待吧。
(作者系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