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口蹄疫、疯牛病……近年来,这些令人谈之色变的人兽共患疾病,通过各种途径频频突袭人类。
“我们日常生活中隐藏着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危险。”9月25日,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对外发布的科普图书《动植物疫病传染人吗》,为公众讲述了在动植物的体表和体内,还有土壤、河流、山川、地壳、表层、盐湖、沙漠,都生活着各种鲜为人知的病毒。
目前,全世界已证实的200余种动物传染病中,有半数以上可以传染给人类,另有100种以上的寄生虫病也可以传染人类。已知的在我国存在并流行的人兽共患病约有90种,每年大约有200万人死于被忽视的人兽共患疾病。
动物病毒传播越来越普遍
“人兽共患病,在人类疾病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全国畜牧总站总畜牧师苏红田告诉科普时报记者,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人兽共患病的数量持续提升。
所谓人兽共患病,是既能感染动物又能感染人类的病毒引发的疾病。
病毒借助人类社会活动畅游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从离地球表面8万米的高空,到海平面下深达1万米的海底,都有其踪迹。
该书作者、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蒋建科称,病毒自身并没有多少跨越空间传播的能量,却通过各种传播途径,成功进入万千人的身体。同时,它还具有不断变异的看家本领,可以成功躲避人类的灭杀和防御。
2020年初,一场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对世界经济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称,新冠病毒的出现不足为奇。
事实上,病毒从动物传播到人类正变得越来越普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近1500种人类疾病中,超过60%属于人兽共患病,而且这一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正不断提高。
动植物疫病潜在危害严重
其实,自人类诞生以来,各种疫情不断发生,从来就没有消停过。
“与人类朝夕相处的动植物也有各种各样的疫病,其直接危害和潜在危害绝不亚于新冠肺炎。”蒋建科说。
小麦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有着农业“国病”之称的小麦条锈病对小麦生产具有毁灭性的影响,防治难度大。小麦条锈病也叫黄疸病,由于受害的叶片出现长条状、铁锈状的病斑,所以形象地称为条锈病。
“毫不夸张地说,小麦条锈病可导致小麦减产40%,严重时可能绝收。”蒋建科介绍。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炸薯片、烤薯片、土豆炖牛肉等越来越多马铃薯和其深加工产品走上百姓餐桌。
作为马铃薯害虫之一的马铃薯甲虫,是世界上著名的毁灭性检疫害虫,传播途径靠自然和人工两种形式。
“除了自然爬行和迁飞外,马铃薯甲虫还能通过货物、包装材料和运输工具进行传播。”蒋建科进一步解释道,来自疫区的薯块、水果、蔬菜、原木,以及包装材料和运载工具,均有可能携带这种害虫。即使在卵死亡率为90%的情况下,若不加以防治,一对雌雄个体在五年内,也可产生千亿个个体。
用科技构筑起疫情“防火墙”
随着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和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动植物疫病也在快速传播,给人类社会发展埋下隐患。
为提高公众预防动植物疫病的意识,本书在人兽共患病的基础上,采用大疫病的思路,以动物、植物疫病为主线,兼顾寄生虫、植物、病虫、杂草等,用大科普方式向公众科普相关的科学知识,为人类筑起一道坚实的疫情“防火墙”。
“因为它们通过生态环境影响着人类健康和经济社会安全,而科普是提高人类对动植物疫病免疫力的最好疫苗。”蒋建科说。
如何减少疫病传播?在与病毒、细菌等长期较量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地总结出一套构建疫情“防火墙”的方法,除了检疫、隔离之外,还需要接种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改善公共卫生环境等,均取得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