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为1894年挪威北极圈红岛寄中国明信片(正面)。 右图为1906年北极爱斯基摩人明信片由美国旧金山寄中国(正面)。 |
伴随着1840年世界第一枚邮票“黑便士”在英国发行,人类通信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不久之后,能够随时随地分享旅途见闻的明信片的发行,迅速成为一件即方便、又时尚的活动,如同现代人类可以随时随地刷脸书(Facebook)和微信(WeChat)。
十九世纪亦是探险的黄金期,对未知世界的探险,总是激发着人们前往更高、更远、更危险的脚步。当时的中国对外界有着巨大吸引力,各国的探险者、商人、学者等纷至沓来。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传教士1842年后来到中国,对拉近中国与世界近代文明的距离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842至1900年后,来华的传教士多达2400名左右。北欧国家瑞典挪威也派出了传教士。
1891年,刚成立的挪威路德会差会派遣第一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湖北省会武昌学习中文。1894年,他们沿汉水上溯,在老河口建立了第一个传教站。
目前发现最早的由北极地区寄往中国的传教士邮件,是1894年2月由挪威诺尔兰郡红岛寄中国长江流域某地的邮资明信片。红岛属于挪威北部诺尔兰郡,位于北极圈内,全岛面积711.89平方千米。该明信片收件人为位于中国Ching Chiong的挪威传教团成员。明信片内容大致是:
亲爱的哥哥Christansen!中国冷吗?我很高兴你生活得很好,并总是记着给我写信,很多人问候你,我们很高兴收到越来越多你的来信。我们都很想知道你在那里——一个没有人去过的国家,是什么样的状况。我们在家里都很想念你,希望你和我们一起在家中。致以最深的问候。
Ching Chiong 是什么地方?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有人说是湖北荆州,希望能够发现这位Christansen更多的书信。
中国人知道遥远的北极爱斯基摩人风俗习惯形象,也是通过1枚从美国旧金山(圣弗兰西斯科)寄中国上海圣若瑟学堂的明信片。该明信片是摄影明信片,图案是爱斯基摩人一家男女老少和日常居住的用兽皮搭建的帐篷。明信片是在美国旧金山印刷发行的,1906年10月11日寄出,11月4日到达美国上海客邮局,5日上海工部邮局投递。圣若瑟学堂是上海洋泾浜圣若瑟堂开办的法文书馆(即中法学堂),光绪十二年设在今金陵东路,曾迁今四川南路,民国2年又迁到今上海市光明中学。
爱斯基摩人形象和用兽皮搭建帐篷的摄影明信片,应该是当时非常流行的明信片。因为我发现了很多此图案的版本,其原版应该是在阿拉斯加的诺姆,其他版本应该是购买了版权的翻版制作。
在这张明信片图案下方,有一段手写的文字,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也许就是这位刚刚经历了美国旧金山地震的小姐给远在上海的闺蜜要传递的信息,她想到的不是居住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而是他们的帐篷让她想到“如地震后的情景”。
1906年4月18日清晨,美国旧金山发生大地震,震级大约在里氏7.8级。地震引发了旧金山全城的大火,火势持续3天3夜,旧金山超过3000人丧生、22万多人失去家园,财产损失超过4亿多美元。早在1900年,官方统计约有1.1万华人居住和生活在旧金山唐人街,但实际人口可能在2.5万以上。1906年的大地震使得当时旧金山的唐人街几乎成为一片废墟,给华人带来巨大损失,大量华人无家可归。
令人堪忧的华人生存状况,引发了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关注。他要求在援助华人的时候,应该予以华人公正的对待。另外,针对大地震的灾情,中国政府一共捐出十四万两白银,其中十万两直接交给了美国驻华使臣,由他汇寄美国政府;另外四万两则汇交清朝出使美国大臣梁诚,由梁诚直接筹办旧金山受灾华侨、华人的救济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