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艺术家尼克曾骑着他的动态雕塑M2B抵达上海,完成了他1500公里的艺术长征。 (视觉中国供图) |
1993年2月下旬的一天,时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朱鹤孙教授交给我一封钱学森院士写给他的信函,希望我认真阅读后,协助他起草给钱老的复函。钱老为“两弹一星”元勋,是享誉海内外、令我辈高山仰止的战略大科学家。我那时刚任学校校长办公室副主任,朱校长将这么重要的事情托付给我,惶恐之余,更觉责任重大。
钱老的这封信写于1993年2月16日,内容是谈艺术设计问题。这一年第2期的《科学美国人》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动态艺术工艺学”的文章,钱老读后认为很重要,遂致函朱校长,希望他在北京理工大学创设这一新兴学科。钱老在信中指出,这篇文章的作者乔治·瑞斯基(George Rickey)“1946年开始搞在微风中会动的‘塑型’,1953年第一次展出。”他认为,乔治·瑞斯基“的确具有创造力,创出前所未有的‘动艺’(Kinetic Art)。”钱老建议把这门新兴艺术称之为“灵象”,希望中国的高校尽快发展这门艺术。在钱老看来,乔治·瑞斯基在这个领域“只是开了个头,我们要发展它”“胜过乔治·瑞斯基”。
接到任务后,我细心研读了钱老的来信和随信所附这篇文章的复印件,从朱校长那了解到钱老写这封信的来龙去脉,查阅了钱老有关艺术设计方面的大量论述文章,开始着手复函的起草。
1984年,北京理工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设立工业设计专业,钱老对朱校长的这一远见卓识极为赞赏,并予以鼎力支持,在很多场合对我国工业设计学科的发展方向作过重要指示。他认为,“工业设计是综合了工业产品的技术功能的设计和外形美术的设计,所以使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哲学中的美学相汇合。”他还强调,“把技术跟艺术、技术跟美术完全割裂开是不对的,不符合人类建设的历史。”朱校长在交代复函任务时特别向我指出,钱老写这封信,表明他对北理工的信任以及所寄予的厚望,我们应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
乔治·瑞斯基是美国著名的动态雕塑家,1907年6月6日生于苏格兰,他先在英国格莱纳尔蒙学院获历史学学位,后自费入巴黎洛特学院学习现代绘画,移居美国后,他曾在多所学校教授艺术课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乔治·瑞斯基开始创作在微风等外力的作用下会动的雕塑。通过观察钟表摆的运动,他创造了“动艺”这一独特艺术,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他给城市中静止不动的雕塑赋予了活力,让它们能随自然风的吹拂款款摆动,变换着不同的形态。这种在公共开放空间进行的艺术创作,创作者不仅要考虑雕塑设置的场所,还要考虑其周边的环境及其个性化造型,以及光线明暗和在风的动态下所表现出的情态。因此,“动艺”的创造,除了要求创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素质外,还要精通力学原理,掌握材料在各种情况下的平衡技巧。诚如钱老所说,“这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
但是,乔治·瑞斯基创造的“动艺”并非十全十美,这种艺术的表现形式还很单调,还没有完全摆脱钟表机构机械运动的局限。钱老对新兴学科的发展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认为,中国的高校应在现有工业设计的基础上,学习、借鉴乔治·瑞斯基的“动艺”,进一步开拓比“动艺”更具“灵气”、更具欣赏性、能够陶冶人们性情的艺术形式,使其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灵象”艺术。
我最终协助朱鹤孙校长完成了给钱老的复函。后来,钱老与朱校长的这次通信被《设计》杂志1993年第3期刊载,2007年又被收入钱老的秘书涂元季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钱学森书信》(10卷本)中,我们的复信被收入199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钱学森著作《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
如今,距当年我协助朱鹤孙校长起草给钱老的回函已经过去近30年了,钱学森院士和朱鹤孙校长也先后于2009年和2015年作古。谨追记此文,并填《画堂春》词一首,以表达我对钱老和朱校长的怀念之情:“洞察巨擘火金睛,科学艺术娉婷。愿得灵象塑新形。风动雕迎。//函复今成追忆,铭心提命叮咛。卓识远见寄遥情。仰岳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