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北京室外已经难觅花影。有一种花,却能凌寒盛开,香气醉人。它就是蜡梅。
“正使北风吹得尽,一枝金蓓始嫣然”。荆州章华寺的千年古蜡梅将伴那悠长的楚韵而开,北京卧佛寺的重生蜡梅将伴那彻悟的佛心而开,绍兴三味书屋的鲁迅之蜡梅将伴着一代文豪的童年之梦而开……蜡梅,是属于冬天的芬芳,是淡淡的乡愁,是挥之不去的遗憾。
蜡梅原产于我国
蜡梅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名花,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早期被称为黄梅花。到汉代,汉武帝筑上林苑,遍寻奇花珍卉入内,未央宫建成后选蜡梅入宫,负责宫廷营造的大臣见其花瓣多九片,遂取名九英梅,讨了个口彩。至今,“九英梅”这个称谓仍旧是蜡梅的别称之一。唐代,蜡梅的栽培渐多,诗人杜牧“蜡梅还见三年花”的诗中出现了“蜡梅”的称谓。但此时蜡梅的栽培仍不广泛,且常常与梅花混淆。
北宋中末期,蜡梅从宫廷进入了千家万户,开始在中原、江淮一带广泛栽培,成为我国传统名花之一。国内著名的蜡梅产地有重庆的北碚、河南鄢陵以及湖北保康。
蜡梅为我国特产植物,原产于我国中部。这个科一共两个属,除了蜡梅属以外,还有一个夏蜡梅属,在中国和北美都有分布。
“蜡梅”不是“腊梅”
其实蜡梅和我们平时说的梅花没啥关系:梅花隶属于蔷薇科,而蜡梅是蜡梅科的。早在宋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南宋范成大在《范村梅谱》中写道:“蜡梅,本非梅类,以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酷似蜜脾,故名蜡梅。”这里说得很清楚,“蜡梅”是因为色似蜜蜡而名,蜡梅才是正宗的名号,当然也有用“腊梅”的。新版《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五版)取消了“腊梅”词条,而在新增的“蜡梅”词条后附注了一笔“也作腊梅”。
2007年1月25日在四川成都锦江区三圣乡举办的第十届全国梅花蜡梅展开幕式上,一切就绪,来自行业内的院士和相关部门领导们都站到舞台上,准备启动展会。这时,业内专家发现舞台背景板赫然写着“梅花腊梅展”,当场叫停开幕式,要求立刻更正腊为“蜡”字。主办方面露难色,希望先通融一下,等开幕式后再修改。专家表示:“这可是原则问题,咱们开的就是蜡梅展,连蜡字都写不对,还开什么全国展览?”会议中断了半个小时,院士和领导们等待许久,主办方找来红纸笔墨手写了“蜡”字,贴在原来的“腊”上,开幕式才恢复进行。会上,专家还特意再次普及了“蜡”字的来源。
砍不死的蜡梅
蜡梅品种众多,其中著名的品种素心蜡梅、罄口蜡梅,花色纯正,花朵浓香,狗蝇梅香味稍淡。在北京,如果想要赏蜡梅,北京植物园卧佛寺、香山公园蜡梅谷、中山公园蕙芳园、月坛公园,都是不错的去处。
北京种植的蜡梅品种中,一部分在11月中旬至12月开花,称为“早花蜡梅”,如“十月梅”;另一部分品种,延后至1月底至3月中上旬开花,称为“晚花蜡梅”。最冷的时节,早花蜡梅盛开花朵挂于枝条,彼时触摸花朵,就会发现几乎都是冻软或干瘪,几乎失去活性,花苞暂时停止生长开放,这是因为蜡梅花期遇到持续零下10℃以下的低温,开放的花朵会受到冻害。蜡梅花的细胞器会时刻监测气温,一旦温度过低停止开放。
蜡梅的适应性很强,民间历来有“旱不死的蜡梅”“砍不死的蜡梅”“自古蜡梅不缺枝”之说。相传北京植物园卧佛寺古蜡梅始植于唐朝,它曾经一度枯萎,又重发新芽开花,人称“二度梅”。现在看来,其实是因为漫漫历史长河中,北京也会经历一些极寒的冬季。而蜡梅这个来自长江流域的温柔女子,显然忍受不了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地上部分枯死也是正常的。而在地面以下的部分,由于受到土壤的保护还会保持活性。待春风吹拂时,又会重新抽发出新枝,长成新的植株。卧佛寺天王殿前的两株蜡梅为狗蝇梅,就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