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作者提供) |
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直径数公里的彗星,计算表明,6个月后它将撞击地球!
以这种构思开头的科幻片已经出现过很多部,接下来该是各路英雄施展技术手段,挽救人类于绝境。不过,网飞公司刚推出的《千万别抬头》(Don't Look Up)却完全不是这个路数。它仿佛一场沙盘演习,告诉观众如果真发生这种事,美国社会各界会作出什么反应。
影片中,明迪博士和他的研究生凯特发现了这颗彗星。人类要面临这么大的灾难,他们第一时间当然是想汇报给总统。一般这种灾难片都会安排“总统科学顾问”之类的角色,他能听懂他们的专业术语,还能让总统马上明白其中的要点。
本剧没落入这个俗套。女总统推举的大法官陷入丑闻,她的心思都放在党争上。师生二人等了几个小时才获得20分钟谈话时间。对于这个耸人听闻的发现,女总统作出了这样的反应:每天都有人向我描述各种末日场景,我怎么知道你们讲的是不是真的?
发现政府完全不当回事,师生二人只好求助电视台。通过内部人安排,他们被邀请参加一档访谈节目。然而,“彗星撞地球”这种事在媒体眼里远不如明星八卦重要,他们被放在最后出场。主持人虽然完全不懂科学,却知道怎么保持节目调性,一定要插科打诨内容轻松愉快。于是,生物灭绝级的灾难信息就被娱乐至死的媒体风格淹没掉。
还好,为赢得中期选举,女总统承认彗星能够撞地球,宣布要用核武器将它推离轨道。一名科技大亨让女总统终止这个计划。原来是他发现这颗彗星拥有稀土元素,不如把它炸成碎片,坠入大洋,再捞起来进行开发。
虽然科学家不容易见总统,但作为主要的竞选资助人,总统在科技大亨面前宛如跟班。明迪与凯特认为这个方案不靠谱,他们开始用各种方式宣传,让公众抬头看看来自宇宙的危险。而女总统则坚持开发彗星,还发表演说,要公众“千万别抬头”,这句口号就成为本片的片名。
电影完全从两名科学家的视角展开,这让本片集中体现了美国社会各界对科学的态度。两人不出身于名校,没得过科学大奖,甚至好多年都没发过论文。他们代表着成千上万普通科学工作者。明迪博士还有科学工作者的通病,他们的知识已经组成体系,要讲一个知识点就得从头说起,引经据典,长篇大论,观众看着就替他着急。
还好,博士的性格在影片中有成长。到了后半段,他会参加网络节目,与卡通角色对话,还能把知识点写成歌词,由歌星唱给大众。
彗尾是被太阳风激发的,如果彗星远离太阳,还没有形成彗尾,人类用肉眼完全看不到它们。当两名天文专家把事实捅出来时,那颗彗星的尾巴还没“长”出来。于是,很多美国人完全不承认这颗彗星存在,他们用阴谋论思维去解读这件事。
这个情节凸显出科学家和普通人的距离。他们守着各种科学仪器,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自然现象,所以才会对结论坚信不疑。但是,没长尾巴的彗星就和新冠病毒一样肉眼不可见,它是否能撞击地球,更是来源于一系列复杂计算。这些都在公众直观范围之外。公众是否愿意接受,取决于他们对科学界的态度,有很多美国人并不相信科学家。
站在科学家对面,政客与媒体人都把作秀当成要务。总统要在战列舰上宣布灾难消息,还要用烟花来渲染气氛。核弹轰击彗星本可以由无人飞船执行,为宣传英雄主义,特意派出没有专业特长的退役老兵。媒体人则会计算节目每个时点上公众有什么反应,完全不关注内容本身是否真实。
本片拍摄于疫情期间,所以观众们都知道,“彗星撞击地球”就是用来比喻“疫情感染美国”。在现实中的美国,科学家声音逐渐微弱。
看完本片不胜唏嘘,美国曾经有辉煌的科技时代,但随着“去工业化”和基建停滞,美国不再大力培养科技人才,每年理工科毕业生数量远低于中国和印度。科技人口比例下降,阴谋论和“娱乐至死”也在媒体上挤掉科技新闻。
这些事情还没有在中国发生,但我们是否作好准备,保证不陷入同样的坑中?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科幻作家,中国未来研究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