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1日 星期五
“花茶之冠”菊花茶
□ 谈宜斌
(视觉中国供图)

    顾名思义,花茶,是用花泡的茶,有花瓣茶、花叶茶和花果茶之分。亦指在红茶、绿茶等茶坯中放入有香气的鲜花调和后窨制而成的一类再加工茶。

    我国是菊花的原产地。早在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句。《礼记·月令》中也记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在这里,“鞠”和“菊”通用,“黄华”即“黄花”。晋代陶渊明更是爱菊如命,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的是一种令人景仰的悠游、闲适和清雅。唐代黄巢的《咏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特别在深秋之后,百花萎谢,独有菊花凌霜傲放,欣欣向荣,这是多么逗人喜爱的景象。

    菊花品种繁多,有人统计有3000多种,但并不是所有的菊花都能供饮用,只有经过筛选、无毒、味道好、有利于健康的才能做茶饮。知名的有河南的怀菊、安徽的滁菊、浙江的杭菊、山东的济菊、福建的胎菊、四川的川菊、新疆的雪菊、江西的修江源皇菊等。其加工方法,一般要经过鲜花采摘、阴干、生晒、蒸晒、烘焙、包装等多道工序。

    饮用时,取菊花适量,先用温开水冲洗不用,再用沸开水冲泡,需要时5分钟左右,就可以喝了。一杯菊花茶,可连续冲泡3至5次。除了单独冲泡外,菊花还可以组合其他食材、药材或饮品一起冲泡,如茶叶、金银花、薄荷、玫瑰花、银杏叶、山楂、枸杞、决明子等。易冲泡者后放;不易冲泡者先放,乃至煮一下,以保持茶饮的步调协调。

    菊花茶得天地之精气,历经寒暑,经霜不凋,有清热去火、明目解毒、生津止渴、消炎止痛、镇静安神等多种功效;还可以降血压、抑病菌、补肝肾、益精血、抗疲劳和增强免疫力,尤其适合目赤肿痛、口舌生疮、头昏脑涨、肝火旺以及高血压的人群饮用,是一种很好的养生保健饮品。但由于菊花性寒偏凉,本着中医关于“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调理人体的方法,饮用菊花茶应该有所禁忌。特别是血压偏低、脾虚、胃寒者不适合饮用。另外,菊花茶宜现泡现喝,以温饮为好,不要喝隔夜的菊花茶。

    慈禧太后最爱喝菊花茶,她习惯将杭菊混在龙井茶里饮用,或者根据身体状况加点中药材在里面,且泡菊花茶的水一定要用当天从玉泉山运来的泉水。当慈禧太后要喝茶时,两名太监弓着腰,双手托着茶盘,中间放着茶杯,两旁的银盘中盛着鲜香的菊花,然后齐呼:“老佛爷品菊了!”正因为慈禧太后爱喝菊花茶,除了御花园和上苑种植有三四千盆名贵的菊花外,还每年从全国各地征集大量的御用菊花。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写作《聊斋志异》,他在家乡的柳泉边设立了一个茶亭,免费提供茶水供过往的行人消暑解渴。为了让来往行人喝上可口的好茶,他经过多次试验,用菊花和桑叶泡的花叶茶,色泽鲜美,清香扑鼻,再滴点蜂蜜,更是具有“香、甜、润”的特色,后人称之为“菊桑茶”。蒲松龄同过往的行人边喝边聊天,重点引导人们讲奇异故事,从中获得了许多写作素材,以谈狐说鬼的方式,创作出了一篇篇构思奇特、情节曲折、想象丰富的文学作品,对清代后的文言小说有很大的影响。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本版投稿邮箱  769131563@qq.com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