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的草原上, 内蒙古大库伦乡小学孩子们每天大声地朗读文章已形成习惯,逐渐树立了自信。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
□ 李峥嵘
为了落实“双减”政策,各地都对学生的家庭作业作出了一些硬性要求。比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初中不得超过90分钟,高中阶段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等。一些家长感到很迷茫,尤其是小学刚入学,不写书面作业如何检验学习结果呢?其实可以通过口头作业达到巩固学习的目的。低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也符合“听说优先,读写跟上”的语言发展规律。
而在未来的升学中,口头表达能力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比如说,初高中特长生的录取中,不允许进行卷面测试,但要进行面试。面向高中生的大学夏令营,也要考察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再比如现在进入大学的渠道,除了统考之外还有强基计划、特长招生等,都要通过面试这一关。更不用说在社会生活工作中,入职述职、争取项目、商业谈判……无不需要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需要一种平等尊重的家庭气氛
在家里,从年龄上讲长幼有序,父母比孩子有更多的生活和社会经验,但是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当孩子提出要求、表达想法的时候,父母要教给他清晰、准确、礼貌的表达方式,不要使用打击、讽刺和挖苦的语言。比如大人交谈的时候,孩子常常很着急插话,有些家长会斥责:“大人说话的时候,孩子不要插嘴!”这句话就包含着对孩子的轻视,同时也是一个粗鲁无礼的示范。如果大人谈论的事不想让孩子听到的,可以回避孩子;当着孩子的面交流的事情,应该是允许孩子旁听的。如果孩子着急插话,可以耐心地说:“父母正在交谈,你耐心地听。听不懂的地方,等一会儿我们停下来,你再提问。”甚至大人谈完之后,可以问问孩子,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你对此有什么看法?日常的交流和家庭会议就是最好的锻炼听说的机会。
营造爱读书、爱分享的阅读环境
有的家长认为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就要上演讲课、辩论课、朗诵课,其实说话的技巧是为内容服务的,说得有内容、讲得有意思,不取决于口舌如簧,而取决于知识面的丰富、为人的情趣和求知的好奇心。开拓视野最简单的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持续不断地阅读。阅读不仅包括跟课内学习有关的知识,还包括看起来无用的一些阅读,比如小说、诗歌。如果说科学让我们认识广阔的大千世界,文学则带我们深入浩瀚的心灵世界。个体经验是有限的,阅读让我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神游万仞、心鹜八极”。阅读不只是看个热闹,还要思考和交流。父母自己也看书,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畅谈阅读给自己的启发,也可以跟其他读物进行对比,甚至指出某一本书的某一个观点的偏颇之处。每一天都在练习口头表达,到面试的时候又有什么可发怵的呢?
在阅读中读一些逻辑学的书籍、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够学会就事论事、有理有据,不把口头表达沦为技术的诡辩和对他人的攻击。
形成多元包容的价值观念
有的家长抱怨孩子不爱跟自己交流,年纪增长、读书多了,更不爱讲话,其中一个原因是当孩子表达的时候会受到父母的打压。孩子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认识不够全面,说出不够准确的话语,父母不应该是讽刺、否定,而是鼓励和帮助。比如说:“你认同这本书的这个观点,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另外我也看到一些不同的意见,我自己也有不同看法,我们一起来交流。”不同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下的作家的观念会不一样,这也让我们学习以一种多元开放的思维来认识世界。当然也有很多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是在不断地交流碰撞中达成共识。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还有一些孩子在家中滔滔不绝,但公开发言却手足无措。这一方面是缺少当众演讲的经验,另一方面是对自己要表达的内容不够自信。解决的办法,一个是经常带孩子参与社会活动,鼓励孩子表达;再一个可以用手机拍下孩子的演讲,让孩子从面对镜头开始适应面对陌生的眼睛;也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公开讲话的放松技巧,并对着镜子练习,比如腹式呼吸、扫视观众的头顶、双手拿话筒避免胡乱挥舞。
广泛的阅读才能丰富言说的内容,说话有理有据。同时在一种相互尊重的家庭交流环境里,锻炼人的自信,不卑不亢,并学会尊重他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要鼓励孩子思考,在阅读中去芜存菁,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观点。当然更不可忽视的还有“听”,抓住对方要表达的思想,并给予得体的回应。
因此口头表达能力,表面上看是“说”的输出,但其实背后包括大量的输入,有读有听有思。生活即学习,通过广泛阅读、日常表达、独立思考,培养开阔的视野和多元的思维,并逐渐掌握恰如其分的表达: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