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春节杨利伟看望钱学森 |
6月17日,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人们从媒体报道里发现中国航天员有一个自己的专属英语单词“taikonaut”。
你知道为什么中国航天员叫taikonaut吗?
6月18日,在北京大学举办的“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启动仪式上,从发射现场赶来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向在场的人们说:“国际上管航天员叫astronaut,但我们成功创造了一个新的词,把中国的航天员叫taikonaut。”
据了解,taikonaut这个词的词根taiko出自汉语“太空”的拼音,目前该词也被牛津词典收录,意思为Chinese astronaut(中国宇航员)。
实际上,作为仅有的三个独立载人航天国家,美国、俄罗斯和中国航天员的称呼各不相同。美国或其他国家的航天员名称一般是“astronauts”,俄罗斯航天员被称为“cosmonauts”,这个词源自于俄语中的“宇宙”一词。
“taikonauts”这个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称谓,缘起“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上世纪60年代,苏联和美国正在进行太空竞赛,已经各自将人送上太空,当时技术词汇比较混杂,比如提起那些赴太空执行任务的人,翻译成中文后,被称为“太空人”或者“宇航员”。国内曾有人提出叫“星际航行员”,有人建议称“宇航者”。
1967年9月11日,钱学森在返回式卫星方案论证会开幕式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航天”这个新名词。他说,人类在宇宙空间的飞行活动,在很长的时间内只限于太阳系内,将之称为“宇宙航行”未免有些夸大。后来,钱学森又将“航空、航天、航宇”三个技术名词的范围进一步界定为:把在大气层内的飞行活动称为“航空”;把大气层以外,太阳系以内的飞行活动称为“航天”;把飞出太阳系,到广袤无垠宇宙空间的活动称为“航宇”。他还说:“我提出‘航天’这个名词,是受到毛主席的诗句‘巡天遥看一千河’的启发,是毛主席‘巡天’一词的延伸。”这一提法被大家普遍认同并接受。
1970年7月14日,经中央批准“即着手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并开始选拔、训练航天员”,钱学森建议:“我们还是叫‘航天员’,因为我们有天、海、空的领域划分,这样称呼比较规范。‘航天员’是指驾驶载人航天器和从事与太空飞行任务直接有关的各项工作的人员。它既与航天地面工作人员相区别,也与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的其他人员相区别,就像飞行员与航空地勤人员、乘客相区别一样。”
事实证明,钱学森提出“航天员”这个称呼不仅符合我国航天科技和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也符合汉语习惯,读来朗朗上口。
现在,人类已经出现了自费进入空间站的太空游客。美国国家航天局和俄罗斯联邦航天局一致同意,今后把太空游客统称为“太空参与者”,与接受过严格训练的宇航员区分开,以免今后在表述和科研上产生概念混乱。这与钱学森在几十年前为航天员下定义的严谨思路不谋而合。
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杨利伟完成人类第241次太空飞行,返回地球,人们第一时间把喜讯送到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面前。在钱学森的心里,把中国人送上太空背后,却是30多年的艰辛付出与坚持。
2004年春节,刚刚创造历史的杨利伟跟着载人航天工程的负责人一同去看望钱学森,钱学森一眼就认出了杨利伟,亲切勉励他,“你们现在干成功的事情比我干的要复杂,所以说,你们已经超过我了!祝贺你们。”
此后,航天员大队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次载人航天任务圆满完成后,执行任务的航天员都会去看望钱学森,聆听教诲,向老人送上好消息。尽管此时的钱学森已远离公众的视线,但大家依然把我国航天的最新成就与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个默契一直延续到钱学森去世。
(作者系钱学森研究者,科普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