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08日 星期五
《千里江山图》到底还能存放多少年
□ 张文虎

    很多朋友都看过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是一幅风俗画绢本长卷。同时代的山水画《千里江山图》在大小上差不多是《清明上河图》的一倍。这两件作品都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2017年9月,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一个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因展出《千里江山图》造成了轰动。该画宽约51厘米,长约12米,属绢本长卷,主体没有接缝。作品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江河,点缀有云雾、亭台楼阁、茅居村舍、长桥,还有驶船、行旅、飞鸟等等。画面意态生动,气势恢宏,设色清丽,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据说《千里江山图》的作者叫王希孟。他十八岁便显示出不凡的绘画天赋,为北宋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被宋徽宗赵佶慧眼识珠,亲自传授。半年后即创作了《千里江山图》,可惜年寿不永,20余岁即离世,是一位天才画家。也有人说这是清代收藏家梁清标的精妙伪作,并塑造了王希孟这个人物,但不管怎样,这幅画的颜料和画法、丝绢非常值得探索。

    《千里江山图》在设色上使用了“青绿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多次敷色,有装饰性,保存久远。这些技法在中国山水画历史上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隋唐时期如展子虔、李思训等画家擅长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没有简单承袭,继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变化,可惜的是《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的“千古绝唱”。

    因为采用散点透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可谓变化多端,就远景而言就有高远、深远、平远、迷远、阔远、幽远之分。这“六远”在《千里江山图》中到处可见。

    唐代以前作画一般都用绢,之后多用纸。不同时代绢的织法有所不同。比如,宋绢横竖都是用单丝,元绢横竖仍然用单丝,纹理稀疏。明绢竖为单丝,横为双丝,纹理密实。清绢竖横都为双丝。《千里江山图》画作几经辗转后最后被故宫博物院收藏,由于画作为绢本,属于蛋白质材料,每次开卷展出就会有蚕丝折断、颜料脱落等现象。所以,这幅千年高龄的画作不适宜经常公开展出。

    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发现,当蚕结茧后,将蚕茧煮沸,煮沸后蚕茧可以抽丝。一个蚕茧可以抽出近1000米左右的蚕丝。蚕丝纤维比羊毛更加结实。蚕丝由丝胶蛋白和丝心蛋白组成,丝心蛋白为结构中心,丝胶蛋白是外围的粘性材料。蚕丝虽然结实,也容易上色,但是它们一旦受潮,就会受到昆虫的干扰,不太容易保存。

    因此,蚕丝的老化问题就成为一个自然科学的课题。一般认为,存在三种老化过程,分别是水解老化、光老化和热老化。这三种老化分别会导致蚕丝的力学性能、微观形貌、质量和分子结构的变化,导致蚕丝的寿命长短不一。

    无论哪种老化过程,其一致性特征有:蚕丝纤维会出现重量损失现象,纤维的表面都有一定程度的丝胶剥落,纤维的断裂会增加。老化过程中蚕丝纤维的内部结构从有序排列向无规化转变。

    水解老化过程中蚕丝纤维的质量损失情况显著,纤维由于脱胶分散为单一的丝素纤维,同时纤维的表面出现沟槽。光老化过程中纤维表面出现大量垂直于纤维轴向的裂痕和断口,脆性明显增加。热老化过程中蚕丝纤维的表面沿着纤维轴向的裂缝和断口,同时也有出现垂直于纤维轴向的裂痕。纤维的力学性能受温度高低的影响较大。

    为了研究老化现象,科学家们使用了等效原理。比如研究热老化现象时我们使用时温等效原理,就是通过提高温度,减少观察时间的办法。通过时温等效原理的测算,室温下纤维的存在寿命可达到15万年。当然,考虑到水解老化、光老化、氧化作用、颜料作用、细菌、霉菌和虫蛀等因素,蚕丝产品的老化速率快得多,其存在寿命短得多。

    “绢寿八百,纸寿千年。”作为有机物的绢或纸,由于受自然界影响的外在因素和书画本身纤维的老化现象,绢本画作的寿命估算为800年左右,纸作的存留1000年左右。湖南省博物馆的2000年的帛画拓展了艺术家的这个估算。

    不难想象,如果将来能进一步提升绢画的制作装裱技术、修复技术和延缓老化的保存技术,所有绢画存续寿命原则上可以大大超过“绢寿八百”这个定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