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08日 星期五
往事漫忆
别人都撤走了,只有他留下来了
——裴文中发现“北京人”头盖骨的传奇经历

    □ 金 涛

    在我的新闻生涯中,采写过不少知名人士,绝大多数都是亲自访谈,亲炙教诲,聆听有趣的往事,取得第一手资料,这是很愉快的。但是也有个别例外,裴文中先生就属后者。

    裴文中先生因为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对“北京人”用火痕迹和龙骨山人工石器的研究,奠定了他在中国古人类学的地位。

    1982年9月18日,裴文中在北京逝世。经老学长、科普所所长郭正谊兄引荐,约是10月末的一天,我在中关村一幢“高知楼”里,采访裴文中的夫人——舒令漪。老人精神矍铄,思路敏捷,也很健谈,由此间接地了解了裴文中传奇的一生。

    现代文学史上的“考古学家”

    作为享誉世界的我国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现代文学史上也有其名。1924年11月9日,他在《晨报副刊》发表小说《戎马声中》,以反对军阀混战、为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呐喊为主题,引起鲁迅先生的关注。

    小说发表时裴文中刚20岁,是北京大学地质系三年级学生。十年后,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中,不仅收入裴文中这篇处女作,还在序中提到:“这时——一九二四年——偶然发表作品的还有裴文中和李健吾。前者大约并不是向来留心创作的人,那《戎马声中》却拉杂的记下了游学的青年,为了炮火下的故乡和父母而惊魂不定的实感……”,鲁迅写下这段文字已是1935年3月。他估计的不错,裴文中早已告别文学之梦,转向科学,到法国比利牛斯山的洞穴里去寻找古人类化石去了。

    地质所里的“勤杂工”

    1927年,裴文中从北大地质系毕业,生活的道路并没有向他敞开笑脸,马上遇到失业的难题。原来的地质系主任曾经同意裴文中毕业后留校任教,不料系主任换了人,裴文中只能离开北大。时届深秋,衣食无着的裴文中只好硬着头皮去找翁文灏先生——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面有难色,直言相告:由于经费困难,无法收他为练习生。

    不过翁先生也体谅裴文中的困难,让他做些研究工作,如果写出论文,可按论文水平高低给予资助。翁先生的用意颇深,他要在实践中考察裴文中的业务水平,给这个年轻人一次机会。

    于是裴文中留在了地质所,只不过他并非研究人员,连正式练习生也不是。搬石头,抬箱子,修理化石标本,干各种杂活。在外人眼里,他就像个勤杂工。

    这位北大地质系的高材生,日复一日,坚韧地从事科学研究最基础的工作。他在学习修理三叶虫化石时,以自己的古生物知识写出一篇三叶虫化石的论文,受到翁先生的高度评价,不仅发给他最高奖励30元,而且鼓励他继续从事研究,可以自己找题目。这对裴文中是极大鼓舞和扶持。

    后来,经翁先生向协和医学校解剖系代理主任、荷兰人富顿推荐,富顿同意裴文中去周口店做发掘工作,月薪30元。实际上,只是给裴文中补了一个工人的名分。

    从1920年起,北京房山周口店的龙骨山,在中外科学家共同努力下,挖掘出大量动物化石及人类化石。按照中国地质调查所与协和医学校签的合同,发掘与研究的经费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捐助,但任何标本化石均为中国国家财产,永远不许运往外国。1927年的发掘工作,由瑞典人步林博士负责,当年发现了一颗人类牙齿。经英藉加拿大人、协和医学校解剖系教授步达生研究,写出报告,认为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人类化石,是介乎猿和人中间的一种原始人类,定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人”。不过,世界许多权威研究机构和著名古人类学家一致认为,步达生的结论很惊人,但他提供的实证材料太少,令人难以信服。

    周口店的“坚守者”

    1928年,周口店的发掘工作,外方仍由步林负责,中方由杨钟健负责。同年4月,裴文中随杨钟健同赴周口店,当时他只是帮杨钟健管理工人、账目和一些事务性工作。到了年底,发掘的动物化石日渐稀少,大家认为龙骨山的发掘巳近尾声。这年冬天,天寒地冻,龙骨山特别冷清。步林博士参加德国斯文赫定的探险队去大西北考察了;杨钟健和法国神父德日进去了山西,寻找远古人类新的遗址;翁文灏也认为周口店发掘无甚重要,把周口店的工作交给裴文中,由他全权负责。

    不料,命运之神在暗中眷顾着裴文中,他的人生像是在漆黑的山洞中穿行,很快就要看见洞口的曙光了。裴文中领着工人们继续顽强地进行发掘,他顶住北京方面让他立即停工的命令,挖开坚硬的石层,露出下边较软的土石层。

    “(1929年)12月2月那天,在开掘地方的北部,发现了一个很深的小洞。我很兴奋,于是用绳子将腰系住,鼓起勇气下洞去了……最后将出洞的时候,看见洞口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黑黑的、圆圆的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出到洞外之后,与工人们又将洞开大了一些,露出了我方才看见的那个黑黑的、圆圆的东西,原来是‘北京人’的一个完整的头盖骨。我和工人们都高兴得喊起来。”(裴文中:《龙骨山的变迁》)

    这个重大发现,立即通过媒体传遍世界,也让中外科学界记住了裴文中的名字。这位出身河北丰润农村的孩子,找到了中华民族的祖先!

    “北京人”头骨化石的发现,提供了人类历史至少有70万年的令人信服的证据,是探索人类起源的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震惊。自此,直立人的存在,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等生物进化问题,成为无可辩驳的事实。鉴于发现“北京人”头盖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决定对龙骨山发掘工作继续提供资助,于是地质调查所正式买下龙骨山,成为国家科学研究基地。

    1935年7月,31岁的裴文中从上海乘船赴法国留学,师从法兰西学院人类古生物学研究所教授步日耶。1937年6月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 

    他的漫长的学术生涯是以这般传奇色彩展开的。

    十年前,中国科学院《院史资料与研究》总第121期(2011年第1期)刊登了我写的有关裴文中院士生平的长篇报道,同时刊登的还有裴文中早年写的一篇小说《戎马声中》,以及安志敏先生撰写的《裴文中先生传略》。收到这份“裴文中专辑”,我如释重负。这篇文章在我的电脑里保存多年,终于和读者见面了。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