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08日 星期五
给孩子一个发呆的空间
□ 李峥嵘

    学有道

    用心理学提高学习力

    岁末年初,读到两个青年人的遗书。为花季生命的消失而惋惜,也希望能够从中汲取一些教训,让我们的孩子看到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不要把自己逼上绝路。

    一个是某地的中学生,疑似因为自我认知和父母的要求不一致而轻生,遗书中写道:我活得太累了,只希望能多“睡”一会儿。另外是一个大三学生疑似因“失去人生目标”而跳楼了,遗书中写道:“20年来,我坚信做题是唯一出人头地的途径,我因此放弃了其他的方向,使得做题成为我唯一而且最为突出的优势,并且相信这是唯一的正途。”这两个年轻人,都活得太累了,一个没能坚持到高考,一个千辛万苦通过了高考,却失去了唯一的人生目标。

    年轻生命的夭折让人惋惜,也留给父母无限的追悔和痛苦。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一周七天、每天起早贪黑就是为了朝着一个目标奔跑,早晚会累趴下。即使勉强跑下去,一旦被限定的道路变得无比的狭窄,或者换一条跑道,他们就会无所适从。

    心理学家发现,严格的自律如果是出自于外部的要求,一旦做不到,就会产生对自我的强烈的谴责,并且陷入深深的羞愧和厌恶。以学习成绩为唯一导向的学习者甚至会逃避学习。可持续性的自律是意识到自己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愿意付出相应的努力。

    如何形成健康可持续性的自律?首先要整合外部要求和内在需要。比如现在高考加大了语文的分值,为了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就必须长期坚持阅读。如果是老师要求学生每天要看一本书,并上交阅读笔记,那就很容易变成一个硬性的任务,导致学生厌倦阅读,为了完成作业而阅读。如果学生能把目标化为希望,能够通过更多的阅读提升自己,并告诉自己:“我喜欢阅读,阅读多少本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享受阅读,每天阅读让我获得知识、扩大视野、有助于人生的成长。”认同阅读乐趣,才更容易持续。

    相反,有一些学生感到很累或对学业感到疲倦,是因为顺从外在的要求,他们对学习缺乏发自内心的活力和热情。他们可能认为自己“应该”这样做,因为这样会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赞赏,但没有认识到是自己“需要”这样做、“想要”这样做。他们面对着成绩的压力,会很努力去配合,但有可能带来高昂的代价,因为他们集中精力只是想要取悦他人、让他人满意,并没有把外在的要求跟自己人生的追求统一起来,更谈不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一旦外在不是给以肯定,而是否定,就很可能承受不住打击。

    其次,对自己的努力表示肯定。认可自己做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经常在内心里鼓励自己。考试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学习的全部,学习是多种多样的,某一个学习任务完成得不理想,不等于人生的失败。

    第三,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对自己的要求,给自己留出放松的时间。比如说节假日,就不必每天都严格作息,允许自己有些休息和娱乐。

    心理学家发现,适当地逃避学习任务和间歇休息对身心健康至关重要,比如长时间做题会感到精疲力尽,那么可以在学习期间刷几分钟手机、看看短视频、听听音乐,或者去球场打球、操场散步,甚至睡个懒觉、泡个热水澡,都有助于让自己身体的生理系统恢复到基础水平,继续学习。

    认知科学认为,如果人长时间执行一项任务,大脑会逐渐适应这种持续的刺激,会对工作目标失去活力,注意力也会减少,但是短暂的注意力转移可以让大脑再次被激活。研究者测试了学生在不同的条件下投入一项具有重复性的计算机任务能力。实验持续40分钟,有一组学生中途短暂休息两次,另外一组不允许休息。中间休息的学生能够对任务保持专注,而不允许休息的注意力出现下降。

    实验发现,当人们适当放松之后,反而能够提高记忆力和创造力。脑电波研究也发现,人在放松的情况下,大脑并不是就不工作了,大脑处于一种分散模式,有助于激发创造力,比如说写作文的时候卡壳了,你去看点儿其他的书或者看一集喜欢的影视剧,可能就会有好的想法;甚至发呆、做白日梦也是有价值的。发呆者常常会被当作偷懒,但白日梦也是灵感的来源。无论是从事艺术创作还是科学研究的人,均可在白日梦中得到灵感。在弗洛伊德看来,文学想象就是来自幻想或白日梦,用来满足遭到压抑而无法实现的愿望。

    (作者系教育硕士、金牌阅读推广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