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主要说的是做人的道理。其实水的“善”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正因为水分子的微观结构特征,才成就了水的诸多神奇。
从微观来看,一滴水里,有着无数多个水分子。水分子中有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因为氧原子具有较强吸引电子的能力,使水分子的电荷出现了不均匀的分布,水分子之间也产生了大于一般分子间作用力的静电作用——氢键。正是这种特殊的链接方式,让水分子具备了与众不同的魔力。
虽然其他分子间也会有这样类似的吸引作用,例如氢氟酸、氨气的分子间,但奇怪的是,仅仅只让它们的熔沸点升高,并没有改变常温时的状态。只有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与众不同,它不仅使水在常温下成为液体,而且还能出现非常明显的三态变化:当温度过高时,水分子会一跃成为气体;温度过低时又会凝结成为冰,还会成雪花状。在这些过程中,水悄然平衡着地表的热量,形成了地球上大面积水循环,滋养润泽万物。
水分子的固体结构——冰,也受到氢键的影响,别看它表面光滑如镜,但在微观世界里,水分子并不像镜面那样排列,它们被水分子间的氢键给撑开了,这里的静电作用不再是吸引,而变成了排斥,将水分子排列成了一间一间的小房子。这些小房子的空间足够大,甚至还能容纳一定数目的甲烷分子,形成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而这些小房子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它们将冰的体积撑得更大了,甚至大过原来水的体积,使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这可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性质。特别是到了冬天,厚厚的冰由于密度比水小,于是能轻轻松松地浮在水面上,成为水的屏障,确保了冰层下的水能维持在4℃左右,冰层下面的动植物就能得以安然过冬了。
这么有趣的氢键是怎么形成的呢?如果再进一步探寻水分子间氢键的来源,就不难发现一个关键因素——水分子中的氧原子。氧,元素周期表第8号元素,原子半径小,吸引电子的能力仅次于9号元素氟,它才是水分子间氢键的始作俑者。由于它强大的吸引电子能力,使水分子内部出现了电荷的不均匀分布,将两个氢原子的电子都吸引到氧原子一边。这种电荷的不均匀分布,又让水分子之间进一步产生了更多的静电作用,形成了氢键。
从微观角度来说,水的神奇就是那个强大的氧元素:生为单质支持生命呼吸;与氢元素生成水,可以滋养万物,泽被众生。
(作者系武汉市第二十中学化学教师、武汉市科学家科普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