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6日 星期五
科幻不是魔幻,也不是玄幻
郑永春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青少年很有想象力,喜欢写一些科幻小说,喜欢开展科幻创作实践。但我认为,第一,科幻不是魔幻,不是玄幻,科幻作品的想象要建立在科技发展的基础上,要紧跟科技进步。青少年喜欢科幻是好事,但是科幻和魔幻、玄幻有区别,科幻一定要有“科”。建议同学们除了创作科幻小说的实践之外,要多读科普类图书,数理化、天地生、工程技术、航空航天、深空探测、深海探测、深地探测等科技前沿,应该多了解一些。我认为,科幻创作应该基于科学事实,不要脱离科技的现实。以前的科幻作品有时能预言未来,但现在有些科幻作品不仅无法预言未来,甚至已经赶不上科学的进步速度了,科技最新的进展都不了解,还在那儿埋头写,所以建议大家多读一些科普图书。第二,科幻作品要以开放心态,吸取东西方文化,同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具有文化自信、科技自信的中国科幻之路。2020年7月23日,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去探究那颗红色星球的秘密,首次探测便要实现“绕”“落”“巡”三大任务,这在世界航天史上确实是绝无仅有的,也应该作为时代背景出现在科幻作品中。第三,重视青少年科学教育。中小学的科幻教育不应停留在文学想象阶段,而应该将科幻的兴趣转化为对科技的向往。我是从事行星科学研究的,研究的领域包括月球、火星、太阳系、深空探测。最近几年,我经常去学校与青少年朋友交流,这些领域都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但又是中小学老师无法驾驭的。有机会到学校传播科学,启迪孩子们的想象,激励他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这既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对现有教育事业的重要补充——科学教育。

    (文字由本报记者李苹整理)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