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工作一年后,我被调到张公塘泥浆供应站任助理技术员。站长李海泉是从河南分来的大专生,我是他手下唯一的助理技术员,除了承担泥浆站的技术工作外,还要负责张公塘一带4台钻机的日常技术指导工作。
起初,我们这里的钻机都是采用清水钻进,不仅事故多,钻进效率也低。后来从焦作调来了使用泥浆钻进技术的新钻机,并按照苏联的先进经验专门修建了泥浆供应站,负责给新钻机供应泥浆。
制泥浆的黏土来自河北邯郸的峰峰煤矿,由于路途遥远,不仅运输成本高,还不能充分、及时保障供应。泥浆一旦断供,钻机就得停机,生产进度就得受影响;这时候,上面领导催,下面工人骂,我们的压力就非常大。
一天,机长李大芳心急火燎地跑来找我,说钻机缺泥浆了,问我怎么办。我无奈地答道:“没黏土了,搅不出泥浆来,我也没有办法。”李大芳气得“哼”了一声:“什么黏土!什么泥浆!不就是泥巴水吗?老苏,我就不信这里找不到合用的泥巴!活人不能让尿憋死,要不咱们去找找看?”
我一听,觉得有道理,就和他一块到附近找,很快在一个山塘边找到了一种当地农民用来制瓦的白膏泥(后鉴定为高岭土)。我从农民家里借来锄头、土箕,挖上一担挑到钻机上搅拌,一看和原来的泥浆好像差不多,感觉可用。李机长马上派手下工人去那地方挖泥,挖够了一次开钻所需要的泥土。
开钻前,李大芳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我说:“苏技术员,出了问题,我可就说是经过你同意的啊!”我爽快地回答:“要得!”
那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要得”这两个字的分量。用自作主张挖来的泥土替代按规定使用的黏土,不出问题则万事大吉,万一出了问题,导致钻机损坏、工期延误,我的责任可就大了!
回来后,我向李站长汇报了此事,他操着一口河南腔训斥我:“你小子胆子可真不小,竟敢出新招!反正我不是学钻探的,出了问题我可不管。”
我一琢磨,这事还真有风险!不过转念一想,反正是为了解决生产问题,不试一试怎么知道行不行?管他呢!
还好,试验成功了!使用当地泥土跟外运黏土的钻探效果是一样的。从此,李机长的那台钻机就全用当地高岭土,再也不必为泥浆断供烦心了。
可是,让钻探工人去挖黏土会耽误工作,只好请当地农民帮助挖。但请农民挖泥是需要花钱的,李机长就找我要求报销人工费。我哪有权给他报销,于是就找供应科的冯连理想办法,他马上找到负责从河北调运黏土的郭时贵,向他说明了情况,希望他帮忙解决。
郭时贵一听,喜出望外,连忙说:“本地要是有合用的泥土,我们又何必从外地调运呢?你赶快带我去看看。”我就将他带到取土的地方,他看后说:“这就是一样的土嘛!”于是,便对我说:“报销的事好办,交给我了!”
不久,这件事传到了128队队长张树楠耳里,他专程到泥浆站向我了解情况,我如实作了汇报。他高兴地搓着手连声道:“很好!很好!”
我趁机建议,这种黏土到处都有,既然不再从河北运,泥浆站也就没存在的必要了,不如把搅拌机分到钻机上去,让老郭他们将黏土直接送到各钻机搅拌,既省事又省钱。
张队长欣然接受我的建议,泥浆站随即被撤销。
李大芳打破常规用本地高岭土替代从河北运来的黏土,在全国属首创,不仅为队里节约了大量费用,解决了重大生产难题,还为我们128队争得了荣誉。他因此被评为萍矿劳动模范,奖了一条毛毯,特别高兴,专门请我和老郭吃了一顿饭。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那时我国的钻探技术还很落后,一直亦步亦趋地学习苏联技术;李大芳的创举让我认识到,不能因迷信外来技术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要敢于创新、突破,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我因为工作调动,后来很少看见李大芳,再后来则与他完全失去了联系。1997年,我调回长沙十多年后,他打听到了我的消息,专程从郴州赶来看我。我们一起回忆当年在128队的工作经历,谈到了他因创新使用泥浆评上劳模的故事。他一脸落寞地说:“谁还记得那些个事啊!我工作了几十年,到退休还是个以工代干。现在孩子也下岗了,一点办法也没有。你脑瓜灵活,混得也不错,一定得为我孩子找碗饭吃啊!”
我感慨万分:岁月不饶人啊!眼前的李大芳不仅白发苍苍,容颜衰老,当年的激情和闯劲也荡然无存。我感念他专程来看望我的旧情,便找一位朋友帮忙给他儿子安排了工作。自那以后,我再也没见到过他了。
(作者为长沙市退休耄耋老人,探过矿,教过书,经过商,著有《活好》《活明白》《筑梦人生》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