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长》这部影片,是根据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的真实事件改编,一经上映就引发广泛关注,是一部集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教育于一身的电影。
说到电影内容,影片的前半部分简直就是一部民航运行的科普示范片。影片伊始把空乘人员、机场地勤,以及空管的专业和细致周到展现得淋漓尽致。美中不足的是,影片的高潮部分被设计成:机长在挡风玻璃碎裂掉落后,为了全飞机的人勇闯雷雨云,最终安全降落,虽然此举有助于烘托整部影片的英雄主义色彩,但着实不是科学的操作方法。此种行为在任何时候都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成功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导致挡风玻璃碎裂的原因很多,比如螺栓固定过紧或过松、加热电路短路、与飞鸟碰撞等,但飞机挡风玻璃整体掉落在历史上极为罕见。为数不多的一次记载是1990年的英航5390号航班,地勤人员没有按照规章操作,导致飞机在刚刚到达巡航高度时前挡风玻璃掉落,机长没系安全带被吸了出去,全靠副机长挽救了飞机。
万米高空的空气十分稀薄,暴露在这样的空气中,人会很快地失去意识。而氧气面罩中提供的氧气并不是从大气中即时获取的,而是提前储存在氧气罐里。在过去只能支持12分钟的供氧,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已经可以增加到50分钟。所以,在氧气面罩落下时,自己先戴好再去帮助别人绝对不是开玩笑。
即便如此,驾驶一架载着上百乘客的“大家伙”平安落地也不容易。因为这里还存在一个特殊情况,那就是机长是在失去了自动驾驶的辅助,基本上与塔台和副驾驶都无法通话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了降落。
现代民航客机的飞行看似和开车类似,其实不然。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中既包括充分的地面前期准备,如飞机维修检查、天气预报监测、飞行路线规划等,也少不了空中的“运筹帷幄”。即使在空中,飞机也一直处于和地面紧密联络的状态,飞行员要关注众多指标,需要自动驾驶的辅助以保障安全。
影片末尾有个桥段讲到,当我们仰头望天,起码有50万人正在我们上空飞行着,足以想见航空交通的繁忙程度。在地面开车要遵守交规,在空中飞行更是如此,而且是近乎严苛的规章。
说的这么吓人,飞机还能坐吗?毕竟不能指望遇险时都能碰到3U8633这样优秀的机长。有人会问,为什么不给乘客配备降落伞呢?说实话,这还真不是个好主意。跳伞是一项专业性极高的技术活,风险极大。即便是战斗机飞行员在遭遇意外时,第一选择也是控制飞机而不是去跳伞,因为极低温、高空缺氧、控制降落伞的形态等都是极大的挑战。对于身体素质极高的战斗机飞行员来说,弹射逃生的致残致死几率也很高。至于普通乘客,事故面前让大家背好降落伞排队跳出机舱,更不切实际。
因此,当在空中遇到意外的时候,飞行员们最好的选择就是控制飞机平稳迫降,而对于普通乘客而言,全力配合空乘人员就是最明智的选择。另外,民航要求飞机在飞行过程中距最近的机场飞行时间不能超过120分钟,这样才能保证飞机在碰到意外时有地方备降。
影片末尾,英雄机长面对劫后余生的乘客发出的感慨: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在一个技术和认知高度折叠的现代社会,相信专业,相信合作者,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作者系中国科技馆“榕哥烙科”脱口秀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