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李峥嵘
学有道
用心理学提高学习力
夸奖可不是说“你真棒”三个字,赞扬是大有学问的。
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父母和老师奉行的是严格教育,不轻易夸奖孩子,避免孩子骄傲。考了第一名,最多就是勉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但是,在20世纪末人们认识到了赞扬的力量,开始推崇夸奖孩子,随时准备竖起大拇指说:“孩子,你真棒!”
的确,赞扬对大脑的发育非常重要。脑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大脑发育早期要靠催产素和内啡肽来帮助大脑通信系统建立相互连接的神经元。爸爸妈妈对婴幼儿流露出喜悦赞美的表情,让婴儿的头脑产生大量的催产素、内啡肽。也正是这些激素,让我们见到喜欢的人就舒服,起到情绪放松的作用,甚至还能够降低身体的疼痛,因此“亲一口伤口就不疼了”不是撒娇,是真的起作用。
研究发现,3岁之前经常受到表扬的孩子,3岁时能掌握更多的技能,大脑发育更好。相反,早期缺少赞扬的孩子、被严苛责备的孩子,他的大脑网络就会显得迟钝。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老师认为是聪明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要比那些被认为是不聪明的孩子成绩更好,这种变化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被称为是“自我实现效能”。
现在,有些人相信无条件赞美的力量,不管孩子做了什么、做得如何,都给以“沉浸式”的赞扬:“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爱读书啊”,认为他就会,自信、爱学习。真的是这样吗?
新的实验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赞扬都会促进学习,有些赞扬其实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降低他们的积极性。赞美要分阶段。比如,婴幼儿阶段,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喜爱,对他们的赞美夸奖“最可爱”“你最棒”这些话,能够奠定孩子自尊心的基石。但是到了学龄阶段的孩子,这种泛泛的赞扬反而会制造焦虑。比如有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会特别期待老师的表扬,没有得到表扬就无法集中精力学习,这个时候推动他学习的是外在的评价,而不是来自于他内在的驱动力。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近20年来致力于研究表扬对孩子学业的影响。其中一个实验是这样的:两组学龄儿童,第一组在完成测试后会被夸奖十分聪明。另外一组学生,不是会被夸奖“聪明”,而是夸奖他们“努力”。接下来给他们更难的功课,结果让人大跌眼镜:被表扬“聪明”不愿意挑战更困难的题目,只愿意做简单的功课。被夸奖“努力”的这一组学生更能够维持积极性和努力程度,也更愿意挑战更困难的功课。
这一科研结果揭示了一个重要的赞美原则:赞扬努力,而不是天赋。
台湾心理学家赵梅如在《打开爱的生命盒子》进一步指出,赞美“努力”是勉励,勉励不含评论,勉励使人充满力量。例如,你跟孩子说的“你好棒,你这次考试考了全班第一,我好爱你”是一种赞美,属于正向评价。这样说的危险在于孩子会认为你爱的是他的成绩,而不是他本人;他的价值是考第一,甚至是为了成全你的面子。那他如果下次没考第一,是不是你就不觉得他棒,就不爱他了?但是,如果你说“你这次考试表现很棒,我知道你做到了,因为我看见你很自律,控制玩手机游戏的时间,专注投入功课”,这就是一种勉励。“勉励”对生命个体来说能使其完整感受到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从而勇敢面对问题,不断前进。
所以,恰当的赞美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赞扬与责备:剑桥大学的沟通课》说:“(让人意难平的赞扬)那些言语满载着快乐与刺激的期望,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会让你失望到极点。相反一句恰到好处的赞扬会让你心跳加快,让希望被填满,让尊严得到慰藉。 ”
每个学习者都期望被欣赏、得到公正的评价,这种赞扬如果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来自于我们所尊重的人,是在我们希望被欣赏的事情上得到认可,跟个体表现出来的能力相匹配。这样的赞扬才会对学习者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为教育专业硕士,北京市金牌阅读推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