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24日 星期五
永远的东方红 不朽的航天魂

    (上接第1版)

    在寂静中寻宝

    张贵田时任长征一号火箭发动机副主任设计师,承担二级火箭发动机的研制任务。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二级火箭发动机是我国第一台高空发动机,工作在60公里以上高空,如何保证发动机在高空顺利点火,成为研制工作中的首要技术难关。

    张贵田和同事们反复研究,排除时差、气压等各种不稳定因素,为二级发动机打造出合适的试车环境,并进一步改造发动机有关系统。随后,高空点火、提高发动机比冲等一系列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

    为保证卫星上天万无一失,1970年1月,他们用新研制的中远程导弹进行了测试,从监测数据看,二级发动机高空点火、启动关机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正常。

    要掌握二级发动机上天工作情况的一手资料,就必须找回试验弹发动机残骸,以便于分析评价其可靠性。

    新春佳节正是阖家欢聚的时刻,张贵田和其他几位同志一路风尘仆仆,在大年初二就搭上去往乌鲁木齐的航班。到达临时驻地的第二天,张贵田和同事们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向沙海进发。终于在12点左右,大家发现了“宝贝”,连滚带爬地奔过去,发现是二级发动机燃烧室的机架。下午五六点,大家又陆续找到了其他组件残骸。

    从接到任务到火箭成功发射,5年来,张贵田和同事们一直奔波在北京南苑研究所、云岗101试验站、长城外康庄的生产厂家之间,为解决生产设计问题风雨不误,最终换来东方红响彻苍穹。

    给夫人买件大红毛衣

    1967年7月29日,午后的北京异常闷热,孙家栋正在办公室伏案进行导弹设计。国防科委参谋汪永肃没打招呼,直接驱车过来,传达了他被钱学森点将,负责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设计工作的任务。

    搞卫星总体,要先选人。在那个特殊时期,孙家栋从不同专业角度和特长出发,选定18人,组建了分系统与专业化配套的总体部。

    那年冬天,在国防科委组织召开的东方红一号卫星方案论证协调会上,各有关单位和有关系统的参会人员将卫星总体技术方案通俗地概括为“上得去、抓得住、听得清、看得见”。

    在技术目标确定后,孙家栋大胆提出了卫星研制分两步走的计划,即先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卫星上天,在解决了有无问题的基础上,再研制带有探测功能的应用卫星。

    最终,大家确定东方红一号卫星由结构、热控、电源、短波遥测、跟踪、无线电和《东方红》乐音装置以及姿态测量部件组成,总质量控制在173千克左右,直径1米,外形为近似圆球的72面体,采用自旋稳定方式在空间运行。

    1969年9月,东方红一号卫星正样检验星完成了全部环境模拟试验。10月,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星完成了各分系统的产品配套。

    1970年3月21日,两颗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总装工作全部完成,随后又完成了整星测试。4月24日21时35分,随着高音喇叭里传出指挥员洪亮的“点火”口令,地下控制室发射控制台前的胡世祥按下火箭“点火”的按钮,瞬间,“长征一号”伴随着轰鸣声腾空而起刺向天空。

    仅仅几分钟时间,火箭按预定轨迹飞离了人们的视线。15分钟后,高音喇叭里传出测控系统报道“星箭分离”“卫星入轨”的消息。

    不在发射现场的孙家栋坚守在北京卫星总体部设立的临时卫星接收站,及时将汇集来的信息进行对比,验证卫星信息的可靠性。随着卫星发射成功消息的到来,孙家栋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眼里噙满了激动的泪花。

    卫星发射成功后,国防科委推荐了以钱学森为首的17位功臣组成的观礼团,在天安门城楼上与毛主席、周总理共同欢度“五一”国际劳动节,但这17人里没有孙家栋。

    “五一”当天,与孙家栋一起研制人造卫星的人都提前坐车离开,难得的清闲,他一人去了前门大栅栏溜达,看到商场门口有许多人在排队买毛衣,他也排到抢购的队伍里给夫人买了件大红毛衣。

    等云层裂开一道缝

    戚发轫是孙家栋选出的“航天十八勇士”之一,在东方红一号卫星项目中负责完善地面试验方案和落实各项试验。

    受限于客观条件,地面试验困难重重。东方红一号卫星上有4根3米长的短波天线,天线发射时收起,上天解锁后要靠自旋甩出。当年没有计算机仿真,如此复杂的运动轨迹完全依赖地面试验。

    戚发轫带着团队研制设备,借用力学所的场地,在一个仓库里“就汤下面”。戚发轫回忆:“当年真是风雨无阻,总体方案优化加上充分的地面试验使东方红一号卫星抢了进度、保证了质量。”

    距离发射还有10天时,戚发轫作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试验队的队长和卫星技术负责人,随钱学森、任新民等人乘专机从发射场回北京,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工作。

    发射当天,戚发轫清楚地记得晚上天气状况并不理想,会影响到光学跟踪设备测量发射轨迹。指挥部领导和同志们都很焦急,基地司令一直追问天气好不好。

    晚上9点多,天公作美,云层在发射轨道的方向上裂开一道缝。在敖包山上听到“星箭分离”的口令后,发射基地的司令拍着戚发轫的肩膀说:“小伙子,成了!”戚发轫心想,再等等,火箭是成了,但还没听到卫星播放《东方红》乐曲。

    9点50分,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了卫星入轨后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声音清晰洪亮。90分钟后,新疆喀什站报告,收到太空传来的《东方红》乐曲。

    戚发轫终于放下心来,“我们成功了!”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