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我国由此踏上征服太空之路,每一个中国人对此都感到深深的自豪和光荣。东方红一号在距离地面439~2384公里的太空,一边奏着《东方红》乐曲,一边把遥测参数和各种太空探测资料传回地面。它至今仍在轨道上运行,已有50年的历史。
东方红一号反映当时中国的经济、科技、社会和军事能力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它作为当时中国尖端技术发展的重大任务,已完成其历史使命,但它所蕴含的历史、科学及教育意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和激励。
东方红一号作为中国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史迹,对于增强中国人民的“四个自信”具有现实意义。东方红一号是在我国生产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中国依靠自身力量,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完成的,表现出国人自力更生、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时至今日,它激励着中国人民坚定信念,发扬团结协作、奋勇向前的革命传统,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以东方红一号发射50周年纪念为契机,大力传承“两弹一星”科学精神及科学家精神。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饱含着科学共同体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东方红一号所承载的“两弹一星”科学精神在神州大地上播撒,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至诚报国、勇于探索等宝贵精神的广泛传承,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勇攀高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以模拟展示持续发挥东方红一号对广大青少年的教育意义。北京卫星制造厂为配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周年纪念,制作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1:1模型,在北京天文馆展出,为公众近距离参观东方红一号提供了可能。进入信息化时代,尝试广泛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展示,再现东方红一号的研究、设计及制造场景,解读运行原理等,启迪广大青少年的科学思维,在全社会营造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激励青年一代携着梦想砥砺前行。
(作者系中国科协信息中心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