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24日 星期五
我国古代的诗、词、曲、赋和美文、小说,是中国也是世界文化中的璀璨明珠,而组成这些文学艺术的基础就是汉字。
趣说“风”“雨”“明”
□ 林之光

    气象万千

    汉字最早发端于古人的生活和生产实践,记载和传承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几乎每个汉字背后,都有着丰富的知识和有趣的故事。与气象学有关的汉字也不例外,本文仅举三例。

    风

    《说文解字》中说,“风,八风也”。“八方来风”和气象学里“空气的水平流动”的意思是一致的。

    据记载,古代“风”从“凤”,秦代才单独出现现今的繁体字“風”,即“几”字中“虫”上加一撇。“虫”字的 出处,有记载说源自“风舂雨磑”,即上古时有一种小虫叫蠓,大风前蠓群像椿米一样上下窜飞,降雨前则像磨子一样回旋飞行。《说文解字》中也有“风动虫生”之说。

    唐代诗人李峤,有一首咏风的诗,也是一个谜语:“解落三秋叶,催开二月花。过江千层浪,入竹万竿斜”。诗中说,秋风能吹落树上的叶子,春风能催开地上的花朵,风过江面能产生层层波浪,而风过竹林能使万竿翠竹同时间顺风弯腰。全诗虽没有提一个“风”字,但“风”却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有一种动态之美。诗本身也对仗工稳,贴近自然。

    到了宋代,司马光要编著名的《资治通鉴》,想请黄庭坚参加。一日,司马光邀他来书斋畅谈,探探他的底。席间,司马光含笑赋七言绝句一首:“岭上青松如虎啸,河边柳丝似雨飘。池内荷花齐作揖,园中牡丹把头摇。”黄庭坚明白是叫他破谜,于是站起身来挥毫作答。原来他写的正是李峤的《风》。司马光抚掌大笑,原来两个谜的谜底都是风。于是,司马光奏请皇上批准让黄庭坚参加《资治通鉴》的编撰。

    据记载,清代著名画家李方膺一次到朋友家作客,席间大家话题突然转到画上来。有人说,世上什么东西都好画,就是风画不了。大家都沉默不语。但是李方膺站起来说,我能画,一会儿画完了,原来就是著名的《风竹图》。席间有人评论说,“李方膺不仅把风画出来了,而且把风声也画出来了”。我若当时在场,一定会进一步补充说,李方膺还把风向和风速也画出来了。因为竹子弯腰的方向就是风向,竹子弯腰的程度就是风速,不是吗?

    大约上世纪50年代末,几位日本学者到泰山游览,发现山顶上有块大石碑上刻了两个大字“虫(上面还有一撇)二”,引起极大兴趣,但同行的中国学者不能解释。后来有人请教郭沫若先生。据说,郭沫若很快就说出了谜底:“风月无边”。因为把繁体字“風”和“月”两字去掉了边,不就是“虫(上面还有一撇)二”了吗?

    还有一个关于苏小妹的故事,也许是传抄中有字误,但尚有趣。

    一日,苏轼的好朋友佛印和尚应约来访,苏轼起身去迎接。这时,苏轼的妹妹苏小妹正在窗前捉虱子,一见兄长和佛印和尚迎面而来,就随口出对说道,“长兄门外邀双月”。苏轼立刻笑对,“小妹窗前捉半风”。原来“双月”就是“朋”,繁体字“风”去掉左半边的一撇,就是“虱”字。

    雨

    “雨”字在甲骨文中是个象形字。《说文解字》中说,“雨,水从云下也”。所以最早甲骨文中“雨”字结构是,上面一横表示云,横下则是两列平行短竖组成的四个下降中的雨滴(轨迹),但是“雨”并非只有降雨一个解释。

    我国扬州有个个园,个园有个中心建筑叫宜雨轩,是主人接待宾客,与新老朋友欢聚的场所。轩门两侧挂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朝宜调琴暮宜鼓瑟”,下联是“旧雨适至今雨初来”。

    其实,此“雨”非彼雨,“雨”者“友”也。

    “旧雨,今雨”源出杜甫《秋述》:“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过去),雨(友)来,今,雨(友)不来”。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令杜甫感慨万分。后人由此便借用“旧雨”“今雨”分别表示老、新朋友。“旧雨适至今雨初来”,表示老朋友刚到,新朋友又来。所以,“宜雨轩”者,“宜友轩”也。

    有趣的是,下联的两个雨字中,第二个雨字中间不是四点,而是有七个点之多。也许是想表示新朋友比老朋友还多的意思吧。

    在更早的古代,“雨”还有一个特殊的用法,就是“雨别”或“雨绝”。例如汉末王粲《赠蔡子笃》中有“风流云散,一别如雨”;晋代傅玄的《昔思君》中有“昔君与我兮形影潜结,今君与我兮云飞雨绝”。后者是女主人公谴责男子的负心行为,说过去两人形影不离,现在恩情断绝。因为雨滴从云中降下后,便再也回不到天上云中去了。

    “雨”字的用法,除了作名词外,还可作动词用。例如,古籍中提到“天雨粟”,“天雨土”,就分别指的是天上降粟米和天上降尘沙的意思。

    明

    上述“雨”字,是我在南京大学气象系59级毕业班同学会,游江苏扬州个园时发现的,下面的“明”字,是2016年游江西婺源李坑时见到的。

    婺源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李坑又是婺源的主要景点之一。李坑主要景点之一便是申明亭。据旅游景点标志牌上的文字介绍,申明亭“建于明朝末年,是昔日李坑村民聚会的场所。旧时每月朔望(农历初一和十五),宗祠鸣锣聚众于此,批判和惩戒违反村规民约者”。亭前左右柱上有对联曰:“亭号申明就此聚议公断,台供演戏借它鉴古论今”。下联中的戏台在亭附近,是另一个建筑物。

    此亭之奇,奇在亭名中之“明”,左边不是一个“日”字,而是中间多了一横,成了一个“目”字。据记载是取耳聪目明之意,多一只眼睛,让村民时刻看清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我还理解,亭名“明”字之改,乃取“公理、法规”之意,不是一般被告者的“声明”。“日”改“目”,可能还有这重意思。

    还有记载说,申明亭,最早是明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璋诏令全国各县修建,用以宣讲王朝法制政令,调处民间纠纷,调处不了再送官府。但是几百年来各地纷纷年久失修,所见大概唯李村尚存了。

    最后要说的是,读到这里,读者大概已经同意,我前面说的汉字乃是独步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了吧!在世界其他文字里,哪会有以上这些有趣而又有意思的故事呢?

    (作者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