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疫情,一直呆在农村老家。春暖花开,这几日母亲开始张罗着种点儿东西。第一步自然是要准备种子。什么样的东西才能作为“种”呢?这就要从“种”的本义说起了。
“种”的繁体字是“種”,左边是“禾”,代表谷物;右边是“重”,代表这个字的读音,也表示重量。一般来说,颗粒饱满、比较重的谷物颗粒,最有可能长出茁壮的植株来。所以古人造这个字,是有智慧和经验在里面的。只不过后来人们把它简化了,用笔画少的“中”代替了笔画多的“重”,这个经验也就领会不到了。
怎么才能从谷物里选出比较重的种子来呢?可以利用风。这个风很关键,必须不大不小。如果风太小,根本不起作用;如果风太大,那所有谷物都被吹飞了。谷物晒干之后,有的在打谷场直接用铁锨扬,有的搬回家用笸箩和簸箕扬。还记得小时候家里收向日葵,先把花盘割了,然后用棍子把瓜子砸下来,晾晒几天。之后找个有风的天气,搬出笸箩,放在地上,手里端着一个簸箕,里面是瓜子。这时候站位很重要:秋季常刮西风,假设是一个西风的天气,那我们就身体朝北,脸朝西,手臂弯曲,端着簸箕,让簸箕里的瓜子缓缓落下,干瘪的就会被风吹落在笸箩外面的边沿,而饱满的则会落在笸箩里面。这样就把好瓜子给选出来了。
还有一种古老的方法,是用水选种:干瘪的颗粒浮在水面上,饱满的则会沉在水底。这些干瘪的谷物被比下来了,被称为“秕子”。可是有时候,半瘪不瘪的也在水里沉沉浮浮,不好处理。怎么办呢?可以加点儿盐,增加水的比重,于是半瘪的也浮起来了,只剩下饱满的、比较重的,就可以作为种子了。
有一些植物是需要育秧的。集中育秧,方便管理,但是秧苗会很“稠”密,稍微长大一些之后就没有生长空间了,所以需要把多余的移栽到别处,“禾”加上“多”就是“移”。移栽以后就“稀”疏了。“种”“稠”“移”“稀”这四个字都带有“禾”,因为它们都和农作物种植技术有关。
为了移栽的时候能省力,我们育秧的时候就要选好位置。一块田地,在什么地方育秧最方便移栽呢?当然是中央了,这样它离着四周都比较近。所以“秧”字,左边是“禾”,右边是“央”,既代表读音,也表示中央。这又是一个蕴藏着农民智慧和经验的字。
学汉字的过程,其实也在汲取前人的经验,了解祖先的生活。对我们这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现代人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委员,文学博士,“三千字”品牌联合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