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羁的思绪》, [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著,江向东 廖湘彧译,尹传红校,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
在阿西莫夫的诸多作品中,发表在报刊上的科学随笔(Science Essay)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些风格独特、饶有趣味的作品大多从当代社会现象着眼,诠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事件,背后呈现的则是广阔的科学与人文背景。他不只是在普及科学,而且还努力让读者去思考科学、理解科学乃至欣赏科学,促使人们去考虑人类与科技、历史等各方面的联系,考虑人类与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进而启迪人们扩大视野,创造性地思索未来,向未知的领域拓展。
科学随笔是阿西莫夫最喜欢的写作体裁。他一生创作了上千篇科学随笔,出版了40本科学随笔集。他在自传里说:“这些文集对我来说是令我满意的巨大源泉。首先,我保持了世界纪录:出版的文集比历史上任何人都多(请注意我没说最好,甚至于接近于最好,而只是数量最多。)”又道:“它们都是我为了自娱而写的。这些文章写来全都不是一本正经的,最重要的是轻松愉快。”
在一篇题为《人间天堂》的随笔开头,阿西莫夫向读者直抒胸臆:“写作这些随笔让我快乐无比,使我经常得到脑力的锻炼。我必须对任何事物不断地保持耳聪目明,以便迸发思想的火花,写出一些在我看来能够使读者感兴趣的东西。”1988年,当阿西莫夫已为《奇幻和科幻杂志》写下360篇专栏文章,并为这些科学随笔汇编一部30年纪念专辑(此即《宇宙秘密——阿西莫夫谈科学》一书)时,在最后一篇选文的“后记”中他写道:
“在我所有的作品当中,这一系列随笔的稿酬也许是最低的。……然而,这一系列随笔给我带来的快乐却最多,它远远补偿了我没有从它们身上得到丰厚酬劳的实情。我也知道,我不会永远地活下去,不太可能再写出360篇随笔。将来有一天,某篇随笔会成为我的最后一篇,至于它是第几篇,我也不知道。但我想,当这一天来临、我的生命行将逝去之时,几乎不会有什么事能像不再有机会继续写作这些随笔那样让我感到遗憾的了。”
在阿西莫夫看来,一本随笔集的价值正是它所提供的多样性,可以从一个主题跳到另一个主题(这恰恰也满足了作者本人涉猎多个学科领域的兴趣)。没人要求你花时间阅读一篇完整的论文,你读到的全是短文,如果你觉得这一篇文章沉闷乏味或者使你失望,你只不过失去一小部分,而不至于殃及全书的价值。你可以翻到下一篇,或许它会使你喜欢。此外,短篇特别适合睡觉之前,或是其他短暂闲暇中阅读。
阿西莫夫作品(尤其是科学随笔)的写作风格鲜明还在于,他始终注意营造一种跟读者的亲近感。读他的作品,你感觉到他仿佛是在跟你聊天,而不是对你说教,正如阿西莫夫着《终极抉择》译者王鸣阳先生所言:与其说他是在告诉你“有什么”,还不如说他是在引导你“分析什么”。于是你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就“参与”进去,同作者(更严格地说是同科学家)一起进行分析和推理,讨论种种可能性,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在他笔下,文字有味,科学真美!
30多年前,卞毓麟先生曾对阿西莫夫科普作品的特色作过精辟的概括:“背景广阔,主线鲜明;布局得体,结构严整;推理缜密,叙述生动;史料详尽,立足前沿;新意迭出,深蕴哲理。”他认为,在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中,科学性与通俗性、现代性与历史感、内容的广泛性与叙述的逻辑性,都有着完美的统一。
阿西莫夫具有像伊林那样的“简单明白地讲述复杂现象和奥妙事物”的罕见才能,且同样也善于一览众多的事实,善于描绘出广阔的知识图景:不仅使读者看到一棵棵科学的“树”,而且还看到了整片整片的科学“森林”。
2009年,我在为《宇宙秘密——阿西莫夫谈科学》一书撰写的“内容提要”中,尝试对阿西莫夫科普作品的特色作了另一番表述:
对科学的本质洞察入微,对事物的理解准确深刻,同时辅以广阔的背景、缜密的推理、生动的叙述——这,构成了“阿西莫夫文体”独特的逻辑美。在本书中,作者以其非凡的阐释能力,更是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深奥的科学知识与复杂的社会话题,一经他的生花妙笔点缀,读来便毫无生硬之感,更添余韵无穷之妙。
在本书中您可以看到,阿西莫夫对奴隶制度和妇女地位的回望与评述,对智商崇拜和非理性的嘲讽与抨击,对迷信和反科学思潮的剖析与批驳,还有他对生与死的探索,对《圣经》的“科学解读”,对思维方式的思考……都可谓新意迭出、论辩精辟、哲理深蕴;加上幽默、亲切、常以自身经历或体验逗乐的开场白,以及画龙点睛的后记,更彰显出本书的盎然情趣,及其背后广阔的人文视野。
相信您在感悟美妙的“阿西莫夫文体”的同时,更能得到许多知识、智慧和启迪,还有——理性思考的乐趣。
(节选自作者为《不羁的思绪——阿西莫夫谈世事》一书所写的“校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