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阵地
不久前,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微信公众号“林家那些事儿”荣获第八届梁希科普奖(作品类)一等奖。
2015年,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林家那些事儿”,开创了以故事讲知识、用数据助科普的先河。
“创办公众号最初就是希望通过公众号来推广我们林草数据中心,推广数据中心的数据,希望大家了解数据,并且用我们的数据。”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负责人纪平说。
这一做,就是4年。据悉,截至目前,“林家那些事儿”共撰写并发表原创科普文章266篇,访问数达160万人次,拥有铁杆粉丝4.1万多名。
脱颖而出,成为读者的“心头好”
打开“林家那些事儿”微信公众号,各种点赞留言映入眼帘:“角度新颖,涨知识了”“超有水准呀”“文章掷地有声,特别有力量”“这个风格俺喜欢”……
纪平介绍,“林家那些事儿”文章选题涉及林业基础知识、特色树种、野生动植物保护、草原、土壤等林业和草原的各个方面。将晦涩的林草知识,结合林草科学数据,以各种题材的故事面向大众娓娓道来。
比如,在林业自然现象的科普中,分别介绍了实生林、萌生林、物种寄生、物种共生、物种入侵等。其中《九子夺嫡,王者之战——看植物界的风起云涌》一文以刺槐王国为背景,讲述了庶子实生林和嫡子萌生林争夺王位的故事,使读者了解了实生林和萌生林的概念,理解了实生林和萌生林之间的关系。
挖掘数据,从数据中来到数据中去
那么,如何在科普文章中融入国家林业与草原科学数据中心丰富、海量的数据呢?
“所有文章中出现的数据都是从国家林业与草原科学数据中心的相关数据中挖掘得来,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纪平介绍,比如《红树林奇幻漂流记——逆境重生全程高能》一文,以鲁滨逊为原型塑造了红树种子从胎生到漂流最后落地发展成为红树林的全过程,红树分布等数据可视化,知识点贯穿始终,故事引人入胜。
再譬如,对于“森林演替”的科普,“林家那些事儿”将故事架构在云杉家族兴衰的命运中。文章讲述了云杉家族从顶级群落到被砍伐,杨树和桦树等伺机取代云杉成为优势树种,之后云杉卧薪尝胆抓住一切机会生长、扩张,最后在杨树和桦树衰败后再次成为顶级群落的故事。森林生长数据、分布数据贯穿文章始末,使读者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学习了森林生长规律。有粉丝这样留言:真没想到,森林演替竟然能用散文写出来,这才是真正的森林文学,佩服!
结合热点,把科普讲得有声有色
“林家那些事儿”的原创文章还将科普知识与社会热点相结合。
当有人公开用筷子羞辱华人时,“林家那些事儿”发表原创文章《尊重中国,从筷子开始》。从筷子的历史讲起,文章介绍了乌木、楠木、鸡翅木、杨树等用于做筷子的材质,阐述了筷子在中国的重要性。用数据讲知识,就是用事实讲知识。
当人们纷纷对“高级灰”“莫兰迪色”等表现出浓厚兴趣的时候,“林家那些事儿”以色彩为主线科普中国的土壤,中国的大地色。从灰壤到棕红壤,从黄色到褐色,中国的土壤包含了各种高级色,令读者感叹自然界是如此的神秘。
秉持原创,不忘科普初心
从策划、撰写、美编到审核刊发,每一篇“林家那些事儿”公众号文章的背后,都凝聚着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编写组的集体智慧和辛勤汗水。
为了保证文章内容的严谨性,“林家那些事儿”每篇文章在撰写时都会查阅大量文献,同时邀请林学专家校对审核,以保证文章的准确性。
“能获得梁希科普奖作品类一等奖,可能和这种原创精神分不开。一方面,我们发的林家故事,全部都是原创的,而这种宣传形式,对于一个数据中心来说,包含更多的是一颗纯粹的科普心;另一方面,在林业行业,用新媒体公众号的形式来进行科普的还比较少,并且我们完全是公益性质的。”纪平如是说。
自公众号运营以来,“林家那些事儿”单篇文章最高阅读量达21000多人次,已发表的文章还被“中国森林防火”“生态话题”等公众号和《中国林业》杂志转载。
4年来,“林家那些事儿”以数据+热点+时事+科研+知识多立意趣味科普,以技术+观点+哲学+公益+态度全方位科学传播,为读者奉上了一场有趣、有料的数据科普盛宴。纪平表示,未来“林家那些事儿”将继续秉承原创、公益的科普初心,在创新林业科普的路上砥砺前行,讲好科学、正能量的林草科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