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24日 星期五
新中国第一个科技规划 “规划”了什么
□ 王渝生

    余生趣潭

    1956年1月25日,毛泽东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的落后状态,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

    按照这一指示,在周恩来总理领导下,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调集了几百名各种门类和学科的科学家参加编制规划工作,还邀请了16名苏联各学科的著名科学家来华,帮助我们了解世界科学技术的水平和发展趋势。历经7个月完成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12年科技规划”),后经反复讨论修改,195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后予以执行。

    “12年科技规划”是我国建国以来的第一个科技规划。规划文件由《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4个附件组成,其中《规划纲要》正文包括序言、1956-1967年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任务的重点部分、基础科学的发展方向、科学研究工作的体制、科学研究机构的设置、科学技术干部的使用和培养、国际合作、结束语等9个部分;4个附件分别是《国家重要科学任务说明书和中心问题说明书》《基础科学学科规划说明书》《1956年紧急措施和1957年研究计划要点》《任务和中心问题名称一览》。

    “12年科技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指导方针,对数学、力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地理学等8个基础学科作出了系统的规划;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任务、616个中心问题,从中进一步综合提出了12个对科技发展更具关键意义的重点任务:

    1. 原子能的和平利用;2. 电子学中的新技术(超高频技术、半导体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电子仪器和遥控技术);3. 喷气技术;4. 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精密仪器;5. 石油及其他特别缺乏的资源的勘探、矿物原料基础地的探寻和确定;6. 结合我国资源情况建立合金系统并寻求新的冶金过程;7. 综合利用燃料,发展重有机合成;8. 新型动力机械和大型机械;9. 黄河、长江综合开发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10. 农业的化学化、机械化、电气化的重大科学问题;11. 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最大的几种主要疾病的防治及消灭;12. 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为填补我国在一些急需的尖端科学领域里的空白,规划还提出了1956年的4项紧急措施;此外,为了组织落实和实现“12年科技规划”制定的目标和各项任务,国家还对科学技术工作体制、科学研究机构的合理设置、科技干部的使用、培养及国际合作、科学研究事业良好环境条件的创造、规划的组织管理程序、年度科学技术的制定等作了一般性规定。

    “12年科技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我国科研机构的设置和布局,高等院校学科及专业的调整,科技队伍的培养方向和使用方式,科技管理的体系和方法,以及我国科技体制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国家人力和物力上的优先保证下,在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与共同努力下,规划提出的任务尤其是重点任务提前5年完成了。比如,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于1958年6月13日开始发生链式反应;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03机”研制成功;1959年,大型通用计算机“104机”研制成功;1960年,我国第一台完全是自行设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7机”设计试制成功。这些工作为“两弹一星”和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6年制定的“12年科技规划”,使中国在短短七八年时间内,跨入现代科学几乎所有领域的大门。“12年科技规划”被公认为中国科技发展规划史上的成功案例,为其后多个中长期科技规划特别是2016-2020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研究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