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17日 星期五
一方气候影响一方文化

    在世界上,没有强烈寒暄的地方,是不是就没有“寒暄”用语了呢?

    非也。气候影响文化、语言是普遍规律。因此,只是“寒暄”的内容不是寒暄而已。我们以邻国日本为例。

    日本是个岛国,海洋性气候下气温变化温和,确实没有“寒暄”类寒暄用语。但日本多台风,带来狂风暴雨,天气变化也很大、很快。这风、雨就成了日本人的寒暄主要内容。我想起了《气象知识》曾经发表过刘亚平的一篇文章《日本人偏爱聊天气》。他称日本人见了面多说“今天天气真好呀”,甚至日语里的“您好”“晚安”,也是天气如何的略语。

    文中说,日语中对雨的划分比我国要细得多,例如五月雨、夕立、时雨、菜种梅雨等。日语中的“雨男”,本意是跟着他走必定遇雨(实际上日本经常有雨)。不过,生活日语中虽常有许多气象名词,有的实际却与气象无关,例如“春雨”却是粉条。走进日本食品商店也像走进了气象台,例如“霰”啦,“淡雪”啦,“时雨”啦,松风啦,等等。反之,许多真正的气象名词却没有气象字面,例如“稻妻”不是稻草人的妻,而是闪电;“狐之嫁人”也非类似我国的“老鼠嫁女”,而是忽晴忽雨天气。

    文章指出,最有趣的是,日本人还模仿汉字结构造字,共有30多个常用“国字”,其中有3个与风有关。例如把繁体字风中的虫字(上面还有一撇)换为木字,表示吹落叶子的秋风;虫字换为止字,则表示“风平浪静”即无风;而把繁体字风字上面加个“下”字,表示从高山上刮下来的风,等等。

    日本创造的“雨户”,实际乃是类似我国既能防斜雨入室,又仍能通风透光的百叶窗;日本南部“石垣岛”的“石垣”就是用石砌墙的防台风建筑;日本西北海岸冬季雪深,许多城市在马路和行人道之间都设“雁木造”,以保证马路上积雪再高也不会影响人行和商店营业,山区中大雪困楼,居民专设室外楼梯以从二楼出入,形成独特的居住方式等。

    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气候影响一方文化。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