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17日 星期五
像蜜蜂般蜇人的植物
□ 邵天蔚
大蝎子草
狭叶荨麻

    说到蜇人,我们往往会在脑海中浮现出蝎子、蜜蜂和一些趴在树上的“毛毛虫”,作为动物,它们以或慢或快的动作在世界上演绎着生物界的活力。然而常常被人忽略的是,有一些植物也会蜇人。它们往往毫不起眼,直到你被它蜇伤。难忍的疼痛,红肿发热的患处,持续几小时甚至数天才会消退的症状,让人不寒而栗,就连大型动物们都对它们避之不及。

    蜇人植物的典型代表非荨麻科植物莫属。荨麻科,学名Urticaceae,源自拉丁文urtica,有马刺、刺激的涵义,词根urere意为“火烧”。在国内许多地方,被老百姓称作咬人草或蜇麻子的植物大多属于荨麻科。它们浑身长满刺状毛,这些中空的刺状毛里含有引发疼痛和过敏的液体物质。当皮肤接触到这些物质,人体难免会感受到被“咬”到般疼痛,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本草纲目》中记载它“气味辛、苦、寒,有大毒”。

    能“咬人”的植物有很多,例如荨麻科约1300种植物中,就有近200种都长有蜇毛。包括荨麻属Urtica,全世界约有30种,我国产14种,常见的有麻叶荨麻、狭叶荨麻、咬人荨麻、欧荨麻等;火麻树属Dendrocnide,全世界有约36种,我国有产6种;蝎子草属Girardinia,全世界2种,我国1种;艾麻属Laportea,全世界有28种,我国有7种;红珠麻属Urera,约有60种,我国不产。在这个家族里,尽管有些种类在地理分布上相隔甚远,但它们都有相似的刺毛结构和毒性。如原产于我国云南和广西生长的火麻树Dendrocnide uretissima,有致人畜死亡的毒性。而在相隔数千公里之外的澳大利亚东北部雨林地区,生长着与火麻树同属的一种小乔木——桑叶火麻树Dendrocnide moroides也因其刺内含有神经毒性物质,被当地人称作最毒蜇人树。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蝎子草属中,我国常见的蝎子草,在华北以南地区的荒芜田间、坡地和沟谷中经常成片的生长,而另外一种则产在马达加斯加等非洲地区。除了荨麻科植物,刺莲花科Loasaceae、紫草科Boragin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茄科Solanaceae和豆科Fabaceae等分类群下都存在蜇人的种类。那么我们就只能对它们敬而远之了吗?

    与蜇人的外在相反,这些植物恰恰是内秀的典型,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就拿荨麻属植物来说,有些种类在我国民间常被用作季节性野菜,在欧洲还有独具匠心的荨麻土豆汤,更有骇人听闻的生吃荨麻大赛。研究发现,有些荨麻种类的全株干物质的粗蛋白含量超过30%,含17种氨基酸,其中7种为人体必须氨基酸;含有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及胡萝素等,其中维生素C含量高达79毫克/100克,是一种十分有开发前景的牧草资源或新食品原料。另有实验表明,荨麻根粗多糖具有抑制前列腺增生、抑制风湿性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镇痛的作用。同时,其含有的黄酮苷类化合物和酚类物质,具有免疫刺激活性、改善记忆障碍模型小鼠的记忆力的作用。荨麻叶的水提取物能促使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荨麻叶的甲醇提取物则能通过修复胰岛细胞来提高血清胰岛素水平,对糖尿病具有一定的疗效。此外,荨麻多酚粗提物能够有效清除氧自由基,可有效抵抗皮肤老化,延缓肌肤衰老。

    蜇人植物如何进化出这样特殊的技能?也许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怕被欺负,还要归功于它们自身潜在的遗传特性,并且懂得在极端逆境下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而顺利地生存下去,这就是植物的奋斗。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