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曾(1881–1973) 11 岁赴法,先后在蒙达顿农校、巴斯德学院及巴黎大学留学,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倡导者。北伐成功后,在北平创办北平研究院,任院长。创办中法大学、孔德学校,开办北大生物系,日内瓦中国国际图书馆。创办故宫博物院,对近代中国文化教育事业贡献巨大。 |
严济慈给本文作者的信。 |
今年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00周年,听说有关方面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这事儿和豆腐有什么关系?且听我慢慢道来。
众所周知,20世纪初,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招了很多华工到欧洲参战,挖战壕,担任运军火的苦力。到一战结束,很多华工在法定居,语言不通,生活无着。于是,早年在法国留学的李石曾提倡勤工俭学,帮助他们一边做工,一边学到一技之长。
1915年,李石曾在法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和蔡元培一起,在法国热心教育的人士班乐卫、穆岱等人和国內教育界人士蔡文元、吴稚晖的共同努力下,在里昂和北京成立分社,为国内有志青年赴法留学作准备。至第二年,已接待100多名留法学生。由于很多家境贫寒子弟无力出国,李石曾发起成立法华教育会,又在家乡河北高阳设立勤工俭学预备班,名曰留法工艺学校,于1917年开始招新生。
他还与法船公司交涉,给持有法华教育会证明的学员,赴法船票一律半价。继而他还同法国各地工厂商洽,安排中国留法学生入厂做工,并亲自给他们授课。
正是在李石曾的努力下,赴法勤工俭学为中国之崛起培养了一大批杰出英才,我们只要提起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富春、蔡畅等人的名字,以及陆续赴法深造的严济慈、钱三强、巴金、徐悲鸿、常书鸿、傅雷、艾青、林凤眠、李健吾、吴冠中等人的名字,就不难看出李石曾对中国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巨大贡献!
我是如何知道李石曾的?说来话长。1983年3月的一天晚上,我到北京东城后椅子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采访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才第一次听到李石曾的大名。原来严老早年与他过从甚密。应我的要求,严老对李的生平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李石曾,字煜瀛,河北高阳人,生于1881年。其父李鸿藻,清咸丰进士,官至兵部、吏部、礼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当过同治皇帝的老师,颇受慈禧太后信任。作为重臣之子的李石曾,小小年纪便离家远行。据严老说,因他是庶出,在家里受到排挤,所以其父委托清驻法公使孙宝琦把他带到法国读书,由此开辟了不同于其他“官二代”的人生之路。
严济慈结识李石曾也有一段历史因缘:1924年严济慈赴法就读巴黎大学,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当年7至8月乘船回国。船靠西贡时,李石曾上船,住头等舱。他是很有知名度的人物,当时船上有四五十名留学归国人员,听说李石曾上了船,纷纷要求拜会。李石曾让船长送來留学人员名单,最后决定只见两个人,一是严济慈,一是徐悲鸿。在拜会李石曾时,严济慈递上了自己的博士论文,还有几份巴黎出版的载有他的报道的报纸。
船到上海,李石曾没有忘记严济慈。当时上海各界社会名流设宴为李石曾洗尘,李石曾特地邀年轻的严济慈一同赴宴。在这个不寻常的宴会上,28岁的严济慈见到了久闻大名的蔡元培、吴稚晖、汪兆铭,以及张静江、胡适等人。李石曾还向与会者介绍了严济慈的成就和在法国取得的荣誉,用意很深。几年后,李石曾创办北平科学院,聘请严济慈担任物理研究所和镭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开始他一生最辉煌的科学生涯,也是与李石曾的器重分不开的。
据严老说,李石曾从小在法国受到严格的西方教育,先学农,后来在著名的巴斯德研究所、巴黎大学攻读生物、化学等科,他是中国最早接受西方科学训练的先行者。
说到这里,终于言归正传,谈到中国豆腐对外传播这个有趣的话题。学农的李石曾对大豆深有研究,曾以法文编著《大豆》一书。他认为欧洲文明是从牛奶中来的,而中国文明是从豆腐中来的,中国食品以豆腐为主。这个观点我以为很重要且已被现实所证明:中国人可以断奶,却不可少了大豆,这是豆腐文明的一个特色,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这就无需多言。
李石曾是个重实践不尚空言的实干家,他试图把中国的豆腐文明介绍到西方,于是在法国开了一家豆腐公司,并在巴黎蒙帕纳斯大街开了一家中国餐馆(名为中华饭店),以销售豆腐制品为特色之一。他的豆腐公司及餐馆经营状况如何,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少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有了一个新的就业机会。
关于李石曾在法国开办豆腐公司的前前后后,我以为是中法文化交流的一个很有趣的研究课题。囿于我的孤陋寡闻,几次路过巴黎也因行程匆匆,未能寻访到有关线索。为此寄希望于有志于此的年轻朋友,继续追踪这一课题,也许对于留法勤工俭学历史的深入研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