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拍摄于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空军一架CT-133“银星”进行弹射座椅试验。这架CT-133双座教练机经过特殊改装,将弹射座椅试验件安装在后舱,由前舱飞行员操作启动。飞机爬升到规定高度后,飞行员会启动弹射座椅试验件,把后舱的“飞行员”——实际上是一个与真人体重相近、装有各种传感器的假人,弹射出去。
在各类历史照片中,特种试验类照片最具特色,也最为珍贵。
弹射座椅和假人离开座舱后,依次打开引导伞、主伞,再现人椅分离,最后假人身上的降落伞打开,让假人安然着陆。通过检查假人的外观和传感器数据,就能获得相应的冲击数据,确认弹射座椅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在险情真正发生时拯救飞行员。
CT-133是加拿大许可生产的美国洛克希德T-33。T-33是世界上第一种专门设计的喷气式教练机,起源于美国第一种量产型喷气式战斗机——就是朝鲜战争初期与志愿军空军米格-15屡次交锋的F-80“流星”。
F-80的双座教练型最初称作P-80C,采用一台艾利逊J33-35单转子涡喷发动机,推力5200磅。1949年5月,美军最终确定了P-80C的服役代号T-33。两年后的1951年,加拿大就引进了T-33,不过是从美国租借的。加拿大把T-33定型为CT-133“银星”MK.1。1951年9月,加拿大与洛克希德签署协议,由加拿大飞机公司在本国许可制造T-33,不过换装了升级型“尼恩”10发动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螺旋桨战斗机座舱里,飞行员们并没有享受弹射逃生的待遇。一旦他们的座机被击中后无法挽救,只能靠自己逃生。通常的做法是,解开胸前的安全带,把自己从座椅上松开,然后还要用手打开座舱盖的锁扣并把它拉开或者掀开,最后再站起来爬出座舱,从侧面跳离飞机。
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大麻烦:一是飞机如果是在下坠或者进入其他诡异的状态,比如螺旋,那么失重状态或是离心加速现象会让飞行员很难完成这一系列动作,严重时甚至举手投足都难以完成。二是飞行员即使爬出了座舱,怎样跳开也是个技术活儿,因为他们必须设法避开后机身高耸的尾翼和侧面的平尾,如果撞上非死即伤。
二战末期,喷气式飞机投入使用,人们发现在时速接近700公里/小时的飞行状态,飞行员再也无法依靠体力自行逃生,于是最早的弹射救生座椅问世。
现代弹射座椅更为先进,一但飞行员启动弹射程序,那么座舱盖会自动抛掉,座椅下方的火箭启动,把飞行员连同座椅推离座舱,计算机会帮助调整座椅姿态,留出足够的安全距离,确保飞行员不会被飞机尾部撞上。
此后,座椅会自动与飞行员分离,飞行员身上的降落伞会自动开启,徐徐下落回地面。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弹射座椅可以在很宽广的姿态、高度和速度范围内工作,弹射救生的成功概率可以在99%以上。归根结底,救下一名飞行员,在战争环境中对于维持空军的持续作战能力意义非凡。
(作者系《航空知识》主编,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航空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