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张掖丹霞地层。这是典型的向斜地形,其轴向为西北-东南方向。 图2:样品的磁化率和赤铁矿含量相关图。样品的颜色随着赤铁矿含量增加逐渐从灰色变成红色。红虚线下面的区间是典型海洋沉积物样品区。 图3:同学们在实验室制备样品。 |
多彩世界
从西安到敦煌,全程近1700公里。沿着G30国道,顺着河西走廊,同学们欣赏了边塞绿洲和一望无际的沙漠等异域的自然景观。在所有的自然景色中,独具特色的张掖丹霞地貌给同学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震撼。
前往丹霞地貌的当天早晨,天空中云朵挡住了朝霞,这对于野外观测丹霞景色非常不利。即使如此,同学们还是被眼前这前所未见的神奇景色所吸引。亿万年前沉积的地层翘起,裸露出色彩斑斓的层序。这些地层颜色不一,有的深红,有的黄绿,有的发灰,一层一层叠在一起,就像天边的彩虹一样。
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地层基本上是平行排列。刘青松教授告诉大家,当初沉积的时候,水环境比较平静。但是全球气候却呈周期性变化,这就造成了沉积物的来源以及水底环境的改变,最终造成沉积物的染色矿物种类发生变化,从而使地层的颜色也随之变化。
同学们茅塞顿开:原来这种颜色变化居然代表着地球在漫长的历史中环境的变迁。对于人类来说,这里面每一小层所经历的时间都可能远远超过人类的文明历史。在自然面前,同学们不禁生发出了对自然的敬畏。
同学们随之提出了第二个困惑——地层为什么会翘起?
眼前这个地层是典型的向斜构造,这是通过挤压过程形成的。刘教授接着向大家介绍这一过程的由来。原来,张掖这个地方处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受到印度板块的碰撞挤压,青藏高原在新生代以来慢慢隆起。这种挤压力也会传播到这个地区,造成这个地区地层变形,形成褶皱。大家通过罗盘测量这个向斜的走向,就会发现其轴向为东南-西北方向,这就说明当时的构造应力应该是西南-东北方向,这和当时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密切相关。
关于丹霞地层颜色的变化,同学们刨根问底:到底是什么样的矿物变化造成的呢?
刘教授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带领大家在路边采集一些颜色不同的零散样品,带回实验室,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实验数据来发现地层颜色变化的规律。
行程结束,同学们带着好奇的心情来到刘青松教授的专业实验室——海洋磁学中心。这个中心主要用磁学方法来研究地球的演化历史和矿产资源分布。
沉积物中含有不少的磁性矿物,它们种类不同,颜色也不同。在实验室,同学们首先学会样品预处理。通过研磨,把样品变成均匀的粉末,然后装在样品盒里进行后续测量。
刘教授给同学们介绍了两种方法。第一种叫做漫反射光谱法。这种方法可以很方便地测量出样品中到底含有多少赤铁矿。赤铁矿就是我们平时所见的红色铁锈,纳米级别赤铁矿的染色能力非常强,样品中赤铁矿含量不同,就会显示出不同程度的红色。第二种方法就是测量样品的磁化率,一般情况下,磁化率越高就表示样品中含有的强磁性矿物(比如磁铁矿)就越高。
通过测量,同学们发现了一个非常神奇的现象。在科学仪器面前,样品中的染色矿物变化一览无余。通过对比,同学们得出了一个结论:那些红色样品中赤铁矿含量非常高,而发灰的样品,赤铁矿含量就比较低。同时,颜色越红,样品的磁化率也高,这说明赤铁矿和磁铁矿可能是同时产生的。
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2019暑期丝绸之路游学团成员:
科学老师:孙志业、王文博
语文指导老师:于畅
专家组:刘青松、暴生君
领队:黄启华、黄启茹
成员:杨蕙瑛,熊少宇,王嘉奥,刘嘉凡,龙俊宇,吴乐儿,杨子骁,刘笑然,周星宏,张颢龄,谈简博,张辰益,叶知行,余沄鲲。
游学感受
杨子骁同学:在这个暑假,我和同学及老师们来到了七彩丹霞去采集矿物样本。回到深圳后,在刘教授的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系海洋磁学中心,我们测试了样品,非常棒的科学体验,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再试一试, 我相信我会做得更好!
杨蕙瑛同学:刘青松教授带我们认识了七彩丹霞的地形和形成。在七彩丹霞大家采集了不同颜色的样本。在刘教授的实验室,我们首先把采集回来的石头样本研磨成粉,用密封袋装好放在样品盒里进行测量。通过在实验室的体验过程,我们体会到科学既神秘,又富有瑰丽色彩。做过这些实验后,我更加了解科学,热爱科学。
熊少宇同学:美丽的七彩丹霞山,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啊?我们迫不及待的去探究,感谢刘教授给我们讲解并让我们进行测量样品的实验,这样的体验让我更热爱科学,我觉得科学家们太不容易了。
刘嘉凡同学:游学结束后,我与我的小伙伴们来到了海洋磁学中心测样品。我们打磨土壤样品,装到样品盒子里,然后放进仪器里里面,等了一会就能看到一条绿绿的线一直往上爬,又下落。测完之后,我知道我的样品里有赤铁矿,我还知道丹霞的每一种颜色都对应着不同的矿物,科学真奇妙。
刘笑然同学: 太喜欢测量样品了,自己动手测量,并解答了心中的困惑,希望以后多有这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