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赵毅鑫从科研人员的角度切入,指出科技人员参与科普不多的一个现实原因是科研或教学任务很重。部分科技人员认为,最重要的是科研,而科普是“不务正业”。而即使有科普的心,很多科研人员的时间、精力也十分有限。他表示,“对科研人员来说,平常写科技论文较多,但如何把科学研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给中小学生或大众听、故事怎么才能讲得吸引人,是有挑战的”。依据矿大的经验,他提出两点建议:一是需要对科技人员参与科普提供平台,如开设科普机构或科普基地,并增加对科技人员进行科普的支持力度;二是科普期刊需要丰富的技术手段,利用VR、AR等新兴技术融入期刊的发展,提升影响力和质量。他特别强调,科普是公益,是社会责任,需要科学家来担当。“一旦科学家缺位,非专业的‘科普’就会来补位”。
《中国国家天文》编辑部主任黄京一指出,目前的情况是非专业的科普盛行,增加了科普谣言产生的可能性,这说明科普期刊的传播不科学、不到位,公民的科学素养还有待提高。她认为,作为一种科普的媒介,职责是增强科学家对科普工作的心理认同感和成就感,从而使科学家乐意与媒体互动,产生好的科普传播效果。但同时,她也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困惑:“做出了好的内容,但是大众不看,他们依旧被科学谣言吸引。”专业科普期刊的内容遇到的传播瓶颈,可能需要通过加强分众化、精品化、垂直化的定位来改善。她提出用一种“私人订制”的方式,更加精准地把握用户的科普需求,使产品可以被更多的受众接受。
《科技导报》编辑部编审、副主任陈广仁指出,每个期刊都是各有特色的,因此每个期刊需要找准定位、目标、读者和作者群体。他认为,作者其实特别有痛点,当媒体能够找准科技人员关注的最新的、最有趣的选题,其实是可以找到科学家约稿的。他还建议,科普期刊也要做一些人情味、人性化的选题,比如,科学家是怎么做科学研究的?取得了什么成果?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些主题既是科学家愿意写、也是读者愿意看的。“只要媒体发挥出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去寻找一些比较好的选题,能找到适合的作者,将来也能吸引一定的读者群,最后可以得到科普的效应”。
《天文爱好者》社长李鉴在主题发言中表示:“一篇‘精神食粮’的产生是非常不容易的。”在当前出版环境下,选题策划和编辑加工只有精益求精,才能满足年轻读者们日益提升的苛刻阅读需求。科普编辑必须积累深厚的学术涵养,具备熟练的编辑技术以及高超的沟通技巧,要善于和科学家平等对话,对不同类型的作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组稿,才能有所“收获”。同时,他认为科普期刊从业者是最明白怎么让公众理解科学的人,要有“编辑家”的理想,要多动笔、多创作,必须拿得出自己的原创作品。年轻的编辑可以在科技小品文、科学评论方面多下些功夫。
《科学世界》编辑孙天任指出,科普期刊有其不可替代性,比如,它可以承载更长篇幅的文章、版面更大更详细的图片,这些是在网络碎片化信息中无法呈现的。因此,他认为依然要重视科普期刊的创作。同时,他认为,同一家媒体在网络内容和纸媒内容不应该重合,需要挖掘新的研究,侧重的主题也应有所不同。他认为,科学家首先要保障的是科学性,所以科普期刊应该抓住这一点去与科学家进行接触。如果媒体遇到专业问题需要科学家进行审稿,其实他们是很愿意协助的。
卓众出版科学传播中心主任苏婧提出,科普媒体首先要强调“服务”意识,通过服务科技工作者吸引他们参与科普创作和传播。媒体可以帮助科技工作者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将科技创新跟市场需求相对接,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成科技产品。通过这种务实的服务,媒体与科技工作者建立长久的互动和联系,也就更加容易获得反馈、反哺。其次,需要科普媒体重视通过传播渠道的拓展来吸引科技工作者。“传播内容很重要,但渠道也必须重视,它们是‘双王’”。科普期刊应该以融媒体模式发展,在做好精品内容的同时主动去扩展外延和边界,提高自身的价值,保持走在科技、市场的前沿,这样才能不断地吸引更多科技工作者,同时更好地实现自我生存发展。
科普期刊如何做到作者与读者的良性循环,《气象知识》编辑李陶陶认为,需要做到两点:开源和节流。开源主要在对作者的挖掘、培养和辅助上,不仅要发现好作者,更要留下好作者,主动向他们提供热点,及时反馈读者兴趣点。很多科技工作者虽然专业水平毋庸置疑,但他们对大众的兴趣点往往把握不定。“期刊媒体就是要把科研人员这颗‘咖啡豆’研磨成粉,冲泡成不同的‘咖啡’呈给不同的受众”。在节流方面,她认为期刊内容可以进行二次乃至多次利用,将优秀文章改头换面登上新媒体的“列车”,这样也有利于及时给予作者积极反馈,提升科技人员在科普工作中的成就感。她还提到,我国科普工作曾经一度滞后,但目前已经从国家和社会层面得到了高度重视,相信科普期刊未来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广大科普期刊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在本次沙龙活动中,与会嘉宾从科技人员的责任与义务、科技人员参与科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及科普媒体的内容、平台、渠道建设及融媒体发展等议题进行热烈讨论并积极建言献策。 (付云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