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23日 星期五
1.3亿播放量背后的故事
——从一条短视频的“热播”看科学传播的“突围”
图为科技日报抖音视频截图。

    □ 王小龙

    8月9日(农历七月初九)是袁隆平院士90岁的生日。当晚,科技日报在抖音上发布了一条袁隆平戴着生日帽切蛋糕的视频。

    经过几轮快速增长,到8月10日晚上9点,这条视频的播放量突破了一亿(截至8月21日已达1.35亿),点赞量破千万,冲上抖音热榜第一,成了当晚全抖音最火的视频。非但如此,它还顺便带火了“袁隆平生日”这个话题,在微信公众号、微博上同时成为热点。包括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在内的多家媒体跟进报道,数不清的网友在抖音和微博上转发、留言,为袁隆平院士送上祝福,袁隆平相关话题的热度在各大平台上普遍上涨。如此大的播放量,如此高的关注度,如此大的社会反响,对科学传播来说并不多见。

    如今,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再回过头来观察这次传播事件,将其置于媒体融合的大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分析,对做好科学传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这条视频为啥会火?”可能是不少人最关心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是这么两个因素促成了这次“热播”。

    首先,是长期以来由大众传播与民间网络传播共同形成的“袁隆平舆论场”。从“杂交水稻之父”到有自媒体主张“遗忘袁隆平”再到“沙漠海水稻”和袁隆平90大寿。近几年来,几乎每过几个月袁隆平就会出现在各大媒体的头条,这让袁隆平这个在中国本来就尽人皆知的名字更加响亮。袁隆平更成为中国科学家的形象的代表。中国人素有尊老敬老的传统,如此德高望重的科学家的90大寿自然会引发关注,成为焦点。

    其次,提前策划、独家素材、合理化剪辑运营也是其成为爆款的重要原因。袁隆平90岁大寿时将会有相关活动,科技日报驻湖南记者早在活动开始两周前便收到了消息,获得了邀请。新媒体部门与前方记者很早就对报道进行了策划,确定了在文字报道的同时主打短视频的思路。活动当天更是尝试了多种不同方案,及时对相关素材做了加工和发布,占据了先机。凭借平时在运营抖音时所积累的经验,及时推出了极富抖音风格的短视频产品。

    再谈谈这个“爆款”对科学传播带来的一些启示。近年来,科技新闻逐渐受到重视,受众范围也在不断拓宽。但与时政新闻、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经济新闻的受众数量相比,还是不可同日而语。这既有民众科学素养的问题,也有不少科学传播者的思维还停留在以报纸和杂志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的问题。几年来,尤其是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崛起后,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科普短视频产品。短视频已经成为科学传播的一种主要手段。围绕着短视频内容的生产也诞生了不少优秀的制作机构和自媒体,他们迅速成长,成为中国科学传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袁隆平过生日这条短视频讲的虽然不是科技相关的内容,但让科学家袁隆平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科技日报在互动区对袁隆平实践精神和矢志不渝的求真务实精神同时也做了介绍,让整个事件更加详实,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

    总之,科学传播应该想尽办法,尽可能聚拢和吸附更多用户。从可读到可视,短视频将成为传播的主要形态,科学传播更应该用好这一体裁,让科学知识、科学理念更加浅显易懂,让群众喜闻乐见。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要“突围”,短视频是一个重要的“抓手”。

    (作者系科技日报社总编室新媒体室主任)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