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05日 星期五
我国“课改”需要进行反思

    (上接第一版)

    英国教育高官的指示、外国教育权威教授的观点,固然不可以作为我们判断是非的凭据,但他们通过40年才认识到的问题至少会对我们应该有所启示!虽然许多问题还有待于今后一段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但肯定不需要等待40年。

    近年来某些国内教育专家宣传推广的从西方引进的东西,被视为体现教学改革唯一的模式现正被国外的专家否定,而被我们弃之不用的自己传统的教学却为国外专家学习和热捧,这不是一个值得入门深思的现象吗?一些地区“群众运动”刮风式的教学模式改革看来是否也该降降温呢?

    从这次论坛上自美国和加拿大归来的沈乾若博士、莲溪博士介绍的北美的基础教育堪忧的状况,我们或许可以从中反思怎样冷静地思考课改中教学模式的变革。

    其实,教学本来应该是灵活的、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的,不应是某种单一固定僵化的模式。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深入研究2011年课标的修订稿就会发现,课改并不是一般地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多年来形成的一些学习方式采取简单肯定或否定的态度都是不科学的。课程改革的实践表明,我们不仅提倡数学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更应根据学生水平和内容的实际,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这里最后的学习效果应成为评价和检验学习方式是否恰当的标准。

    2001年课标修订稿明确提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里既包括传统的方式,也包括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方式,但当前传统方式在一些地区、一些学校被全盘否定了。一些数学课堂上教师不敢讲了,似乎一讲就是注入式教学,学生心浮气躁、坐不下来、听不进去,更谈不上认真听讲和积极思考了。其实,对于低年级的同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重要,如学会倾听,独立思考、踏实认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

    从2001年到现在又经过了8年,我们的课堂教学现状究竟怎么样呢?课标修订稿的精神是否真正落实了呢?看来是需要进行一番调查研究的。

    (作者系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退休数学教师。曾为北京教研院数学兼职教研员和教育部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兼职教研员。参与过教育部基础数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