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师资培训在京举行
由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主办的“全国现场心肺复苏首期第二班师资培训班”日前在北京举行。医生、护士、志愿者等80余名学员参加培训。
我国心肺复苏体系尚不健全,心脏猝死救治现状与国际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心脏猝死发生后,抢救启动每延迟1分钟则患者生存率下降7%至10%。根据心脏猝死发病规律,患者的存活其实更依靠院外救治。开展标准规范的心肺复苏和心脏除颤培训,目的在于提高更多人现场救治心脏猝死患者的能力。
据悉,结业学员将在全国范围推动心肺复苏与心脏除颤(CPRD)技术的科学普及工作。
纳米探针有望精准诊断肺癌
哈尔滨医科大学分子影像研究中心医学博士吴丽娜、温晓斐等研究人员根据肺癌解剖位置和生理特点,利用“可呼吸液体”全氟化碳(PFC)携氧特性和优异的磁共振(MR)成像性能,成功构建出安全、高效、多功能的PFC分子成像探针,并创新性地开发及实现了经呼吸道递送模式,极大增强了肺癌在体精确成像效果。这种“吸气式”多功能纳米分子成像探针检测肺癌的新方法,在肺癌早期预警、疗效判定、诊疗一体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新技术
澳大利亚研究人员领导的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开发出一种新技术,利用人工智能分析普通验光设备生成的视网膜图像,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出一种图像处理算法,通过分析眼底相机拍摄的视网膜图像,可以瞬时自动识别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键特征,即眼球内由于视网膜毛细血管破裂而渗漏出来的液体,识别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准确率达98%。
研究人员介绍,常用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检查方法昂贵且具有侵入性,比如需要进行专业的“眼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