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皇帝像。 |
专家在对“案情”做分析:殡葬衣物检测。尹传红 摄 |
科学随想
□ 尹传红
110年前的那个秋天,名为清朝皇帝、实际上却被囚禁在瀛台的光绪和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几乎同时死去——相距不到22个小时。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预示着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专制帝制的崩塌,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后来的走向,也引起了当时国人的震惊、诧异和惶恐。
光绪和慈禧在政治上势不两立、矛盾尖锐,这一点众所周知。可是,年仅38岁的光绪反而死在74岁的慈禧前面,而且相差不到一天,不免令人浮想联翩:这是某种巧合,还是其中有不可告人的阴谋?
关于光绪的突然“驾崩”,多年来虽然有中毒之说,但此前一直没有确凿的证据。不过,一些皇室成员和晚清高官的回忆或记录,倒提供了不少光绪系被害而死的旁证。所幸的是,这桩延续一个世纪的悬案,终于在这位不幸的“傀儡”皇帝百年忌日到来之际,通过一系列现代专业技术手段得以确证:属急性胃肠性砒霜中毒而亡。
说来已是整整10年前的事了。
2008年11月2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曾专门在京开了个研究报告会,公布《国家清史篡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我应邀与会,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倾听来自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数位专家、学者解读光绪死因,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首先说说破解疑案的思路。
著名清史专家戴逸先生在报告会上说,科学的论断对光绪死因悬案的确证贡献很大;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的一位专家则坦陈,他们是运用侦察破案的思维方式、采取物证分析的工作方法、按照法医的工作规范来开展全面的查证工作的,其中结合了不少缜密的分析。
比如,为验证光绪的头发砷含量是否属异常,研究人员分别提取了隆裕皇后、清代草料官及当代人的头发样本分别进行同时代、同环境、同性别发砷检测,结果证实:光绪的几处头发截段中最高砷含量不仅远远高于当代人样本,也分别是隆裕皇后的261倍和清代草料官的132倍。但是,这一结果并不能说明中毒是慢性的还是急性的;而且,对于环境的“污染”问题也应予以考虑。
其实,上述因素在研究过程中就有人提出来了。而据现存文献记载,光绪在宫中和瀛台被囚禁期间曾服用过中药,其中的雄黄、雌黄、朱砂等会导致砷、汞毒物使用过量。从理论上讲,这种原因也可能引起光绪慢性中毒,直至病变死亡。
为此,研究人员又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他们确知:在慢性中毒死亡的情况下,中毒者头发发根的含毒量会高于发中部和发梢,而光绪的情况与之相反——对比实验显示:光绪头发上最高含砷量是慢性中毒患者最高含量的66倍,且砷分布曲线与慢性中毒患者的砷分布曲线完全不同。由此证实:光绪头发中的高含量砷既属异常现象,又非自身慢性砷化物中毒而成。
接下来合乎逻辑的追问是:光绪头发的高含量砷究竟从何而来?
对光绪棺椁内、墓内物品和陵区水土等进行的检测表明:光绪头发上的高浓度砷物质并非来自环境沾染,这就排除了环境污染的可能性。
进一步要问:头发上那些高含量砷主要存留或发端于尸体的哪个部位?检测数据结果表明:从同一件内衣看,每件衣物的胃区部位、系带和领肩部位的含砷量都高于其他部位:从穿着层次看,里层衣物的含砷量大大高于外层;从尸体的特殊部位看,衣物掉落下来的残渣(胃肠内容物)的砷含量极高。这说明,大量的砷化物曾存留于光绪尸体的胃腹内,并在尸体腐败过程中由里向外侵蚀衣物,由此造成胃腹部位衣物的高含砷量。至此,光绪系急性砒霜中毒死亡无疑。
再来说说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认识事物的局限性。
20世纪80年代以后,清史研究更加重视清宫档案。一些历史学家、档案学家和医学专家共同合作,仔细收集和研究了光绪的脉案和药方,探索其一生的健康情况,得出了与“加害说”截然相反的结论。他们认为,光绪一生身体虚弱、百病丛生、久治不愈,他的去世,应该属于正常的死亡。
然而,对于那些脉案和处方,也宜谨慎思量、多维考察,弄清楚它是在什么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事实上,一些名医和晚清官员以及他们的后代都有着类似的回忆或记录:无论是太医还是外省保荐的名医,在给光绪号脉、诊病时,都得看慈禧的脸色行事。凡干不长的,多半是违背了老佛爷的心意;干得长的,则八成是切合了老佛爷的“需要”。
因此,致可以推断:慈禧惟恐自己先死,光绪复出掌权,尽翻旧案,故而在全国求医问药多次,大造光绪病重的舆论,希望光绪因体弱多病而先死,在人间悄悄地消失。但事与愿违,偏偏自己先罹重病,势将不起,于是临终前令亲信下手毒死光绪。从检测结果与史料记载来看,这应是事实的真相。不过,关于毒死光绪的主要凶手是谁,尚待进一步研究论证。以当时的条件、环境而论,如果没有慈禧太后的主使、授意,恐怕谁也不敢、也不能下手杀害光绪。
此项研究堪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侦察思维解决历史问题的成功尝试,也是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并肩合作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