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很久很久以前
□ 叶李华

    一般人对“科幻”最常见的误解是将它和“未来”画上等号。事实上,固然大多数的科幻故事属于未来,不过仍有少数例外,例如《星球大战》系列就是一段异星往事,而且想必原创者卢卡斯认为这点很重要,每集电影开演前都不忘提醒观众一次(A long time ago in a galaxy far, far away....)。《致命魔术》则是更明显的反例,它的故事发生于19世纪末的英美,比上映年份早了一百多年。(如果你觉得这部电影并不科幻,或许是因为你对真实世界的特斯拉还不够了解。)

    谈完这两个例子,让我们正式下个定义:一个科幻故事,如果时间背景全部早于创作年代,就应该称为过去式科幻。根据这个明确的定义,我们曾经详加探讨的《列子机器人》也是标准的过去式,因为故事主角是周穆王,作者则是东汉或晋朝的一位不知名书生。

    既然这类科幻故事并不常见,当然是值得鼓励的创作方向。让我们用一个看似过气的科幻元素当例子,示范如何撰写一篇合情合理的过去式科幻小说。

    相信大家都同意,随着科技的进步,火星人已经成为一个不太可能的设想,但是请注意,那仅仅是指“现在的火星人”。如果将时间背景设定成遥远的过去,就科学观点而言,出现火星人的机率会大幅提升。或者也可以这么说,根据当今人类的科学知识,我们仍然无法排除“过去的火星人”这个可能性。

    然而在人类探勘火星的过程中,为何始终没有发现相关的蛛丝马迹?最简单的答案莫过于火星人早已灭绝,其次是移民到了其他星系,最复杂的假设则是他们仍旧好好活在地底城市──目前为止,人类对火星的探勘仅止于“点”,即使上面真有高等文明的遗迹,也很容易解释成漏网之鱼。

    由此可见“过去的火星人”并未明显违反现代科学,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将这个设定写得具有说服力。这就需要诉诸最新的科学知识,换言之,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过去的火星有没有可能孕育出高等智慧生物,也就是俗称的火星人。

    只要花点时间上网查查,你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现在的火星是未来的地球,现在的地球则是过去的火星。虽然这是比较夸张的说法,至少说明若干时日前火星的确有机会孕育生命,而这些生命或许有机会一路进化,最后发展出高等智慧。

    这项事实背后的根据是个扎实的因果链:基于一个目前尚未有定论的因素,火星的磁场很早便开始衰弱,因此大气很早就遭到太阳风的轰击,而在大气被摧毁后,火星像是削了皮的水果,表面开始迅速恶化。

    这个科普知识相当耐人寻味,你在构思故事的时候,可以多少提上一提。然后,为了加强科学说服力,建议你再做个定量的考据:到底多久之前,火星上最有可能出现文明?

    答案只怕会令你失望,因为火星的老化可能从40亿年前就开始了,换句话说,火星从诞生到老化,绝对不到10亿年的时间。这段时间虽然足够孕育生命,但想要继续进化到高等智慧生物,恐怕就难上加难了。

    因此,你不妨考虑将“火星人”扩大解释为曾在火星上定居的高等智慧生物,也就是将外来种包括在内。这么一来机会就大得多了,因为40亿年前,宇宙的年龄至少已经90亿岁,很有可能在某个角落孕育出高等智慧生物,而这些远在天边的外星人,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发展出足够的科技,然后一路飞到太阳系。

    抵达太阳系之后,他们发现火星各方面都不错,于是一部分成员自愿留下,若干世代后,他们的后裔当然可以自称火星人。后来由于火星环境恶化,这些后代想当然耳又飞走了,至于具体飞到哪儿去,你在小说中大可存而不论,留给读者一些想象的空间。

    以今日的科学观点,这样的架构相当合理,几乎立于不败之地。至于结局能否让人拍手叫好,甚至拍案叫绝,就要看各人的创意了。

    (作者系台湾著名科幻作家、翻译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