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8月24日 星期五
工业文化遗产:人类文明的新话题(17)
张謇:中国民族工业的梦想与实践(中)
图1:屹立在大生纱厂内的张謇雕像。
图2:张謇故居。
图3:当年大生管理者居住的洋楼。
图4:南通博物苑。摄影/程萍

    □ 程 萍

    萍踪悟语

    处于江海之会的南通是一座富有灵气的水城,她南临长江,东濒黄海,宽阔清澈的濠河静静地穿过城市中心地区,像一条缓缓飘动的玉带,给城市增添了动感美。这座“中国近代第一城”,人文荟萃,名贤辈出,有全国最早的博物苑和韬奋纪念园、张謇纪念馆、沈寿艺术馆、赵丹纪念亭、王个簃纪念馆、蓝印花布艺术馆等20多家博物馆,历史遗存特别是近代工业遗存丰富,近代城市建设特色突出,现代建筑群与历史文化建筑相映生辉,呈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占据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七个第一”:创办了第一所师范学校、纺织学校、刺绣学校、戏剧学校和第一所中国人办的盲哑学校,建设了第一座民间博物苑和第一所气象站。

    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文,同意将南通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通果然名不虚传,当时有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6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位,国家一级博物馆1家,“国字号”博物馆2家,国家一级文化馆5家,中国民间艺术之乡6个,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活动3个,国家珍贵古籍17部。通派风筝、盆景、沈绣、剪纸、红木雕刻、扎染、启东版画、通剧、僮子戏、如东跳马夫、海安花鼓、海门山歌……数不胜数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精粹,令人心驰神往,但最令我心动的,仍然是与南通近代史息息相关的民族工业文化遗产。对唐闸综合性工业遗产价值的认知和保护,经历了并不轻松的过程。

    2004年,着眼于统筹南通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南通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市规划局决定摸清“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家底”,邀请张謇研究中心的专家,首次对唐闸的百年工业遗产进行系统、全面普查。查访了500多个对象,拍摄现状照片1000多张,撰写了8篇专题报告。调研结果令人振奋:当时,大生纱厂百年清花车间保存完好;大生厂史陈列室设在百年老房,资料详实;大生南仓库、大储一栈、广生油厂等一大批散落镇内各处的珍贵遗存浮出水面;具有西洋风格的近代别墅群、钟楼等风韵依然。对照相关标准,这些历史遗存达到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要求的5家,达到省级要求的8家,达到市级要求的有16家。

    作为南通市第九届政协第五次会议的优秀提案,一位委员在第388号提案中建议:结合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进一步修改、充实、提高、强化《唐闸片区建设规划》,突出历史街区的概念,研究遗址公园的可行性。将唐闸的整体性保护、原真性保护和多样性保护统一考虑,对运河、街道、地名、桥名、老字号的“抢救”和保护统一实施,力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这一提案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2007年6月5日,市文化局就该提案函复说明,南通市已将唐闸天生港等地列入全国文物普查重点范围,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生纱厂为核心,进一步挖掘、研究、整理文化资源。同时,还将与建设、规划等部门密切配合,适时修编、调整规划,有针对性的编制专业保护规划。

    2008年底,旨在复原张謇近代民族工业遗迹的遗产保护工程“南通·1895”在唐闸镇启动,明确提出:力求以唐闸工业遗迹和遗址为载体,新型第三产业发展为主导,将申报世界工业文化遗产与保护改造利用结合起来,形成集近代工商业发展展示、生态工业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意产业、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片区。将唐闸和南通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既突出民族工业文化遗产风韵,又具有现代时尚美感,充满活力与特色的创意产业核心区、南通新兴旅游景区、南通历史文化保护样板区、南通地方文化遗产展示互动区,彰显中国近代第一城文化底蕴与近代工业重镇的辉煌历史,带动唐闸乃至南通的经济发展。

    在“南通·1895”方案设想中,计划以唐闸镇河东、河西两个历史文化街区为主体,同时向东扩展包含唐闸公园及周边用地,向西扩展包含造纸厂、油脂厂、大生纱厂及周边用地,由“大生·复新片”“大达·广生片”“大储·红楼片”构成。2010年部分完成大生码头钟楼、大达轮船公司旧址、红楼以及从大生码头到北川桥景观带“三点一线”的修复建设,2011年底完成“大达·广生片”“大储·红楼片”两个起步区的保护改造工程,2012年投入运营管理,将保护规划与利用运营结合起来。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