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报告现场 |
“中科院物理所的科学家走进课堂,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尝试,科学家和教育家的碰撞与合作,为科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关村第一小学常务副校长商红领感叹道,我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科学教育则是滋养其生长的养料。
年前,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科学家、科普专家,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普时报社、科学出版社等科学传播专家,以及中关村学区的教育专家们齐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科学咖啡馆,共同就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发展趋势、困境及应对措施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分享了各自对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解、实践和思考。
青少年时期是好奇心和求知欲最活跃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启蒙和引导至关重要。“理想中的中小学科学课程,不应该仅仅满足于知识点的传授与掌握,而应该让孩子们更多地去观察、去体验、去感受。”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魏红祥博士将心中构建的教学思路娓娓道来,“通过观察,经过思考,同学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提出假设,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找出答案。即使最后得到的答案是错误的,也比老师直接告知正确答案要好得多。”魏红祥认为,“孩子们听懂没有,记住没有,对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不是最重要的,科学教师要关注孩子们是否在主动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能不能安静下来认真观察,敢不敢尝试‘错误’并告诉你他真正在想的东西。”
上述观点引起了在场嘉宾的共鸣。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田小川告诉大家,在挪威,小学科学课被称为“种子工程”,他们会让一年级的孩子们去“触摸”科学,然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引导他们去发问,而科学家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们找到答案。她认为这种尊重孩子提问的方式值得国内的科学课借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梁琰也一直在用他独特的方式去改善现有的科学课教学模式,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化学反应过程美轮美奂地通过视觉呈现出来。他希望能够将神奇而美丽的化学反应过程融进科学课教学中,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化学的神奇与魔幻,从而喜欢上化学学科,而不是仅仅去记住各种各样的化学方程式。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藏, 有着无限的可能性。他们有着非同成人的独特视角和思维,只要在教育中能够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和自主,让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去接触新鲜事物,他们回馈给我们的一定将是更大的惊喜。”《科普时报》总编辑尹传红对下一代青少年充满了信心。
“孩子的教育,不仅要教会知识、培养技能,也需培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同时还要兼顾孩子的未来发展,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关村学区管理中心王振惠如是说。小学科学学什么、怎么学、怎么教,确实都是值得思考的事情。在科学范畴中,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将几门学科杂糅在一起,然后推到孩子面前,让他们去消化。“正因为如此,科学教育值得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
大家热烈的讨论产生的不仅是碰撞,还有共鸣和感动。在场嘉宾提出的观点和建议多种多样,无一不是以孩子的视角看问题、谈感受。因为科学教育,大家凝聚在一起,打破了不同专业和职业之间的壁垒,共同为孩子们打造全新的科学城堡。对于科学教育,或许这就是一种进步和前进的方向。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