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
对中国科幻文学的几点认识
□ 艾天华

    前不久,作为第八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活动的一个部分,海峡两岸科幻沙龙在北京凤凰社举行,参会的有海内外的科幻界人士,以及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的领导和媒体记者。会议历时两个多小时,气氛热烈。我是第一次参加作家座谈会,在快要结束的时候才斗胆做了简短发言,没想到竟然得到了大家鼓励的掌声。会后,《科普时报》邀我把发言整理完善,遂成此文。

    第一,中国科幻能坚持做好自己,那就很好。

    2017年10月25日,在党的十九大闭幕后的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简短讲话,讲话的结束语是:“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我觉得总书记这句话说得非常好,马上就转发到了微信朋友圈里。

    我认为,中国科幻应该用总书记的话来勉励自己、鼓舞自己。中国科幻文学有着特有的责任和使命,有着特殊的价值和追求,近年来获得了长足发展,没必要纠结于是不是被主流文学认可、没必要太在意得到了别人多少称赞,我们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那就很好。

    第二,科幻文学绝不是做不做梦的问题,而是文学的理想和忧患意识问题。

    传统文学写的主要是现在式的人和过去式的人,而科幻文学写的则主要是未来式的人。因为写未来式的人,就说科幻文学是做梦的做法是欠妥的。

    科幻文学并不是做不做梦的问题,而是文学有没有理想的问题,是文学有没有保留望向未来视野的问题,是文学对人类命运有没有保留忧患意识的问题。

    科幻文学,在现有科学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对人类现实问题和未来命运进行创想和探索,引人深思、启迪未来,是一种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文学种类和文化元素。

    第三,中国科幻文学正在向成为主流文学的方向在发展,但是任务和道路还很重很长。

    有人说,文学没有主流非主流之说,只有好和不好。有人说,从凡尔纳开始,科幻文学就没有被主流文学接纳过。但究竟什么是主流文学?有没有科学清晰的定义?以什么为标准来界定是不是主流文学?

    我的看法是,抓住了时代脉络和核心问题、聚焦了时代变迁历程、探索并启迪了人类未来发展的文学,就是主流文学,这和这类文学发行量大不大,经济效益好不好没有太大关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判断,自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来,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已经多次被写入联合国文件。之所以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是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紧紧把握了当前世界的核心问题。

    当前,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战争和动荡等全球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深受好评的原因所在。

    中国科幻近年以来获得了一些发展,原因就在于自身特质和时代背景很好的契合。近年来一批中国科幻作品获得国内读者和世界科幻界的认可和称赞,原因就在于他们在时代前沿问题上进行的探索和思考。

    中国科幻文学,正在向成为主流文学的方向发展,但是任务还很重,道路还很长。

    第四,中国科幻需要作出更大努力,并且保持清醒头脑。

    中国科幻文学依然是小众文学, 2016年,中国图书销售额327亿元,科幻图书销售额只有13亿元,占比3.98%。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457亿元,国产电影票房266亿元,中国国产科幻电影几乎为零。中国科幻文学和科幻产业还需要更大更好的发展,中国科幻需要作出更大努力,并且保持清醒头脑。

    第五,我的科幻理念。

    科幻,是科技和社会进步的前奏与序篇;

    科幻,是严肃的科技成果诞生之前,人类对宇宙星空认知的思绪延伸;

    科幻,是为困居星空一隅的地球人找寻生路的一种精神探索;

    科幻,是创建创新型社会和发展国家软实力的文化最先锋。

    以上几句话,正是我几年来坚持科幻创作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来源,也是我对科幻文学的真实感悟。

    中国科幻文学是中国文学百花园里的一朵小花,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成长,让我们中国科幻人一起努力,为中国科幻文学走向世界,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和文化自信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员,著有《星际大迁移》《幸福就在你手中》《如花绽放》《小飞船遭遇大灾难》等作品)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