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科幻创作在国内发展得如火如荼,吸引了不少新秀投身科幻创作大军。如果说创作好似关公耍刀,那么,研究则是葆其锋锐、予其光泽的磨刀石,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就是这样的磨刀石作坊。作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二级机构,科幻创作研究基地依托北京市海淀区科协,旨在凝聚中国科幻创作队伍,培养科幻翻译研究传播人才,提升中国科幻研究创作实践水平,搭建连接国内外资源研究合作交流平台。
前不久,2017年科幻基地年会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召开了少儿科幻系列图书与科幻创作研究丛书研讨会,以及刘兴诗、叶永烈、王晋康、霞子、刘慈欣、韩松、何夕、杨鹏等作家工作室的揭牌仪式。《超侠小特工》《杨鹏科幻精品系列》等少儿科幻系列图书俨然成为研讨热点,无厘头、幽默、搞笑、好玩、侠义等词汇频频被提及,似乎昭示了当前少儿科幻发展的某种路向,正如超侠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所说的创作追求——“我要写好看的小说,恰如纸上的电影”。
如何在文字创作中将影像的声光化融入,使文字背后的空间灵动活泼、生机盎然,无疑是当前创作者践行、评论者品鉴的一大热点。儿童本位的写作视角是与会研究者对杨鹏创作的评点,“以儿童的视角介入,用儿童喜欢的语言写作,注重孩子的阅读感受”,使得他的小说长盛校园,杨鹏也因此荣登中国作家富豪榜名录。
七年磨一剑,精品始铸成。姚义贤、王卫英主编的《百年中国科幻小说精品赏析》成为了研讨会的又一亮点,这套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国科协领导、中国科普研究所的支持。研究者认为,这套书的编选体例、遴选文章的题材风格、对中国科幻小说的分期均呈现出编者求真务实、秉笔直书的态度,可为中国科幻厘清家谱,展现了中国科幻小说从传说走向现实的旅程。雅俗共赏的特征将使得这套书势必成为高校科幻课程的“准教材”。科幻专家吴岩特别指出,这套书由中国科普研究所支持出版,它问世的另一层意义在于印证了科幻今非昔比的命运。在2017年度的第八届华语科幻星云奖中,《百年中国科幻小说精品赏析》获最佳非虚构类作品金奖亦属实至名归。
科幻创作研究基地承载着时代赋予的使命应运而生,研究者以“涵泳文字空间,品鉴创作力道”为担当,研究范围涵盖整个科幻产业链条,也包蕴着它燎原的雄心与气魄:少儿科幻创作研究、科幻评价体系研究、科幻创作理论译介研究、科幻期刊研究、科幻出版资源研究、科幻创作思潮研究、科幻发展动态研究、科幻史学研究、科幻媒体传播研究等均为基地的研究方向。
科幻创作研究基地的成立体现了三层意义:应时与标志。基地的成立突破科幻以前的进度,标志着与困境彻底告别,在今天成了显学;责任与担当。孩子的想象力关乎国家的民族和未来。科幻作家是想象力的前沿,责任重大;未来与历史。百年科幻小说精品赏析发布会和基地成立、工作室的揭牌,将为未来的科幻史留下绚丽的篇章。
刘慈欣对基地的成立表达了他的欣喜、寄予和期待:“作为一名科幻作家,热烈祝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的成立,这对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地的成立将整合国内科幻创作和发展的力量,成为中国科幻创作和研究的国家队,基地将为作家和学者提供良好的创作和研究环境,为中国科幻文学建立一个发展和腾飞的坚实平台。”
基地荣誉主任为叶永烈和刘慈欣,主任为王晋康。有这三位国内顶尖的作家担纲,我们有理由相信,科幻创作研究基地能更准、更稳、更好地为科幻发展磨刀发力,发展繁荣中国科幻事业,推动全民创造性思维,提升新时代中国创造力。
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充分肯定了科幻创作研究基地成立的意义,表示中国科协将积极支持科幻创作与研究,促进科幻创作研究平台的建设,加大对科幻创作研究和推广传播的力度,推动中国科幻事业朝着更深、更广、更强的领域迈进,促进当代科技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