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芃达
下班回家坐在地铁里,车载电视播放的科普动画片让通勤不再乏味无趣;想对某些新知识、新事物有更多了解,只要拿出手机、打开电脑,看几个微信公众号、上几个网站就能找到很多资料;乘坐飞机冲上云霄,客舱内媒体屏幕和AIRBOX里的科普视频,为空中旅程平添了几分科学色彩……科普如一场春雨,将科学知识带入日常生活。
“科普工作就是要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大众提供准确、权威、有趣的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中国科协科普部科普信息化处处长张斌说。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到来,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不断迭代更新。仅仅依靠文字、展板、场馆等传统形式的科普工作越来越难以满足公众需求,互联网正在成为科普的主战场。
致力于将科普信息化与传统科普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的全新品牌——“科普中国”应运而生。“2014年,中国科协会同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工作。”张斌介绍,科协以“科普中国”品牌为统领、以“互联网+科普”为抓手,融合配置社会资源,细分科普对象,提供精准科普服务。截至11月底,“科普中国”累计浏览量和传播量达163亿人次,其中移动端占比74%。
“中国科协尝试和很多社会机构合作,借助互联网平台传播,达到了优势互补。”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康友认为,我国有6亿多网民,多数人主要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科普也必须适应这一变化。
科普的目的就是要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思想,因此信息的准确性十分重要。作为科学传播领域的国家品牌,“科普中国”依托所属的210家全国学会、科研机构、教育机构等对科普信息的科学性进行严格把关,每个选题均有2位以上该领域的专家对其审核。他们还邀请包括近100名院士在内的2000多名专家学者拍摄视频、撰写文稿等。
建立新闻导入、科学解读的科普快速响应机制也是“科普中国”的另一创新。这一机制不仅实现了传统科普难以突破的72小时内广泛传播,更在第一时间里让许多网络谣言不攻自破。
每次重大科技事件的发生,都是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他们科学热情的最佳时机。在C919首飞、双中子星引力波、水稻亲本去镉、“悟空”号卫星等科学成果的解读上,“科普中国”都精心策划,为科技迷们奉献一道又一道科学大餐。
与此同时,科普中国·军事科普系列讲座进校园活动相继走入北京市十一中、北京后沙峪小学、北京海淀东升实验小学,为学生们带来了生动有趣的军事科普知识。
在2017全国科普日上,“科普中国”原创动画《酷杰的科学之旅》吸引了许多小朋友的眼球,让孩子们可以在趣味十足的剧情中吸收知识,感受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