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0日 星期五
中子星 引力波:今天让我们认识了你!
□ 科普时报记者 陈和利

    本月刚刚获得诺贝尔奖的“引力波被发现”毫无疑义是最“高大上”的科学成果。如此前沿的科学重大发现,如何面向并不具备相关知识的公众进行科学普及?如何让艰涩深奥的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科学理论为公众所了解?

    10月16日22点(北京时间),多国科学家宣布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并同时“看到”这一壮观宇宙事件发出的电磁信号。这一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堪称天文学、宇宙学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同样,围绕这一重大发现的发布过程,从前期预发布,到周一晚上10点(北京时间)的正式新闻发布,再到发布后铺天盖地、多角度、全方位的媒体传播,整个过程也堪称前沿科学知识面向公众普及的经典范例。

    好奇心是人类的本能,是科学知识产生和获取的重要来源。回顾本次科学事件的传播过程,从15日早上开始,全世界的天文圈就不约而同卖关子,吊足了公众的胃口: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布,北京时间下周一晚10点,将会与NASA联合发布重大消息;欧洲南方天文台发布,北京时间下周一晚10点,将会发布重大消息;此外,还有清华大学LIGO工作组、澳大利亚OzGrav团队等全球多家重要天文研究机构声称届时要发布重大消息。国内外天文圈不约而同地卖起关子,声称要有大事宣布,却又守口如瓶。这些充满悬念的消息,通过媒体的广泛传播,变得几乎家喻户晓,一时间,全世界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了与人们日常生活并不相关的茫茫宇宙,期待着那一刻的到来。

    10月16日,全球多国科学家同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并同时“看到”这一壮观宇宙事件发出的电磁信号。与前几次引力波事件都不同的是,此次科学家们还观测到了产生此次引力波信号的对应天体。如果将引力波比作声音,而将光学波段的观测比作视觉,那么此前四次的引力波信号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而这一次,人类找到了引力波信号对应的天体,可谓“闻其声,且见其人”。面对广袤宇宙,人类变得“耳聪目明”,打开了观测、认识宇宙的新窗口!

    天文学家称,本次中子星合并引力波被成功观测产生了三大成果:首次探测到新型引力波;首次观测到引力波光学对应体;首次证实中子星合并事件可以产生大量重元素。

    消息发布后,短短几分钟后,这一重大科学观测成果就通过互联网、各种移动新闻客户端以及广播电视媒体等媒体传遍全世界:人类首次发现双中子星合并引力波;见证双子星合并,多信使天文学时代正式开启;震撼夺目!天文望远镜首次“捕捉”引力波之光;双中子星合并撞开宇宙起源新大门……

    第一波抢时间的新闻发布后,接续而来是铺天盖地的对这一重大科学发现的各种解读;中子星合并告诉了我们什么;中子星合并产生新型引力波,揭示宇宙超铁元素来源;我们戴的金戒指可能源于中子星碰撞;人类首次发现双中子星合并引力波,中国卫星作出重要贡献……

    经过媒体的一轮轮的信息“轰炸”,堪比“人肉搜索”般的对中子星、引力波以及这次观测事件的解读,对于公众来说非常陌生的天文学知识——中子星、引力波、双星合并、超铁元素、核聚变、相对论、时空扭曲等,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沁入了人们的脑海!

    最前沿的科学成果及相关知识,从没有如此迅速、广泛被普及,并为公众主动所学习。自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诺贝尔奖的历史已逾百年,也从没有哪一届的自然科学领域的获奖成果,如此迅速广泛为公众所知,并将其基本知识普及给最广大的受众。这应该也是科学传播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吧!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