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开复的一篇《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真正威胁》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在这篇文章中,李开复一针见血地指出,人工智能的真正威胁并不在于它会像科幻电影所说的那样奴役人,而在于它会大量挤占人类的工作岗位,从而造成大面积的失业和贫困。
我和我的合作者用中国数据进行了一些研究。我们首先用北京大学的家庭动态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中,60%以上的岗位都有被替代的风险。
随后,我们采用几大招聘网站的大数据进一步分析了增量工作岗位可能被替代的风险。这些招聘网站上的招聘岗位面向的都是学历较高的群体,但结果发现,未来可能被替代的概率也相当之高。这告诉我们,遭遇失业可能将不只是低端劳动力群体的烦恼,也会成为高端劳动力群体的痛苦。
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当面临类似的技术冲击时,人们的选择无非有两种。一种是消极应对,把技术一禁了之;二是积极应对,用多种手段化解技术带来的就业冲击。
古罗马皇帝韦巴芗是采用第一种选择的代表。当有人建议他采用先进的机器运输神庙的石柱时,他以这会影响百姓的就业为名果断地予以拒绝。很多臣民因为他的这道圣旨保住了工作,但他们得到了什么呢?只是日复一日地拖着沉重的石柱。
试想,如果韦巴芗允许了新机器的使用,那么,他们可能会在市场或者田间找到更为轻松的工作,而且也不会让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停滞在原地。
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也发现了技术创新对就业造成的巨大冲击。但他通过分析,断言新技术虽然会在短期内造成大面积失业,但是从长期看,它会创造更多就业,从而带来繁荣。
李嘉图是对的!19世纪,机器将大批工人赶出了工厂,却无意间造就了大批商人。当我们把视野放得更宽时,我们将会更加乐观。
当然,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来得更为迅猛、范围也更大。这就意味着完全靠自发的市场调节可能难以应对。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就应该有所作为。
它不仅应该为人们提供持续的就业培训,以帮助人们更快适应新岗位,更应该创新金融服务,为失业人群提供“工作抵押贷款”(即用未来的工作进行抵押的贷款)。我们相信,只要应对得当,人们将会更好地拥抱人工智能时代。
《新京报》2017.6.28 文/陈永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