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让人们面对灾难时更容易生出命运共同体意识。
茂县山体垮塌,正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灾难总让人失语。那些山体塌方处,裸露出白花花的创面……若不是媒体晒出了滑坡前后的比对照片,很难相信,巨石的下面曾经山清水秀、屋舍俨然。
传播学上说“媒介即器官”。面对茂县这场灾难,手机也成了很多人信息接收和传送的“器官”,带动更多人关注这场灾难。关注也是种表达,虽然我们很难去救灾现场,但实时刷新,了解最新的灾区动态,本质上也是广泛的线上情感共振。
与这种共振伴生的,是更强的赈灾动员能力。互联网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效应就是降低了社会化参与的门槛,灾时尤其如此。
这里的参与,未必是亲赴现场,而是祈福、献爱心,或是根据现场实时发布的指南、要求,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也越来越契合专业救灾的诉求。
与此前有些灾难初期救援时的紧张、混乱相比,这次茂县山体滑坡救援,没有大批的志愿者盲目进入,也没有调度时的进退失据,各项措施均在紧张有序推进。
关注灾情的意义,也在于预防更多灾难灾害。朋友圈、微博上那些自救和救人的知识普及贴,在此节点涌现,也是对很多人防灾教育的补缺。
无论是对灾民们的情感牵系、族群关切,还是防灾信息传递,都见证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灾难之际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更趋紧密。这对共同应对灾难弥足珍贵,但愿在心手相牵、心息相通下,灾区人们能平顺地趟过这场灾难。
《新京报》2017.6.25 文/胡印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