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29日 星期四
技术反诈: 守护无现金时代的信心

    5月18日,诈骗团伙冒充亚马逊员工,以退货款的名义,转走了浙江余姚市民王小姐近6万元。这条新闻的结果让人很欣慰:万幸的是,骗子提款时银行已经下班,经过阿里安全部联合银行、公安、反诈中心连夜紧急止付“追钱”,王小姐的钱终于在银行次日的上班时间前冻结。

    相信很多人看到新闻后,都会产生这种安全依赖感。媒体报道过很多类似电信诈骗案,骗术可能千变万化,但结果多是钱莫名其妙地被骗走了,也无法追回。就拿曾经轰动全国的清华教授被骗1800万元的案例来说,虽然引发很大影响,相关部门一直在追钱,甚至几个骗子也被抓到了,可后来的报道让人很无奈:被骗钱财难以被追回。

    所以这一次阿里神盾局和其他部门配合追回这笔钱,追回的不仅是6万元,更拯救了很多人在这个时代被无处不在的骗子击碎的安全感。很多时候不是人们没有防范意识,而是骗子越来越善于利用人性的弱点,不知不觉就把人引到陷阱之中。这时候要做的不是苛求每个人成为防骗专家,不是带着智商优越感去谴责和嘲笑受骗者,而应该为公众和消费者打造一个保障财产安全不受诈骗的安全盾。

    尤其是在当下,随着电子支付的日益普及,安全技术一定不能跑在“支付便捷”的后面。这也正是阿里令人尊敬的地方,不仅大力推进电子支付,致力于打造无钱化社会,更投入巨资保障支付的安全,向各种网上诈骗开战。

    这一次为一个被骗者追回6万元,不是一件普通的好人好事,而是“科技创新在未来社会治理中作用”的生动诠释。技术反诈让公众树立起了战胜电信诈骗的信心,看到了技术和数据的力量。这一次阿里为客户追钱,也为“技术反诈”开辟了一条新思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利益驱动下骗术不断升级,人的弱点总会被利用,可技术能做到“能骗走钱却取不到钱”,在“钱”这个终端去防止骗子得逞。

    当然,这件事不是一家企业就能做好的,正像这起个案中人们所看到的,需要多部门多单位在技术、数据和人员上的合作,哪个环节慢一拍都可能让骗子得逞。这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有客户、消费者、公众财产安全至上的职业操守。《法制日报》2017.6.22 文/曹林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