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23日 星期四
“知行”变“行知”

    现代诗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生几易其名,每次启用新名都体现了他思想的进步。

    陶行知原名陶文濬。1910年,19岁的陶文濬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读书,并担任《金陵光学报》中文版编辑,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这期间,他信奉明代理学家王阳明的学说,赞赏他的“知是行之始”的观点,于是改名为“陶知行”。此名最早用在金陵大学学报《金陵光》中文版创刊号上。他特地撰文《金陵出版之宣言》,其署名即为“陶知行”,那是1913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他写信、著文皆用此名。

    1927年底,陶行知在南京晓庄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自己主张的“‘教、学、做’合一”不如上海宝山师范提出的“‘做、学、教’合一”理论来得完整合理,就检讨自己,把“知是行之始”改为“行而后知,不行便不知”。

    一次,他在征求意见本上看到了学生写的一段幽默留言:“先生既相信行是知之始,为何仍名为‘知行’?何不翻它半个筋斗。”1934年,他41岁时,因坚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便改名“陶行知”。

    陶行知后来在重庆为人题字、写横幅对联署名时,他还创造了一个以“行知”二字合写的字,作为自己的笔名。他解释这个新奇名字说:“行是知之始,知又可以反过来引导行动的。”

    人民政协网 文/冯忠方2017.2.23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