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频发、持续的重度雾霾,不断加重公众对环保问题的担忧。中科院相关机构和相关专家研究指出,现阶段,我国雾霾治理亟须进入更为科学的新阶段,需要重视并处理好多个方面的关系。
以治理倒逼产业升级 科学向公众进行普及
事实上,我国政府已把防治空气污染作为最大的民生问题,列入近年来的工作重点,并采取了制定了新环境质量标准、出台大气污染控制的国十条、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方案等行动。
中科院在《我国大气PM2.5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建议》的报告中指出,过去十多年来,我国对大气污染控制持续加大力度,火电、钢铁、冶金等行业在降尘、脱硫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为什么老百姓会有越来越严重的官感,就是因为雾霾天气的极端表现。”20年来一直致力于PM2.5研究的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曹军骥认为,在一年当中,尽管污染物排放下降、空气质量改善,但极端雾霾天气的出现,依然会破坏人们对环境改善的认知。
为此,他提出建议:一方面,当前应该借空气污染的压力倒逼产业升级,推动新型绿色产业快速发展,确保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另一方面,应当向公众加大宣传、解释力度,让公众明白,几十年粗放式发展的污染积累,即使加大力度治理,也需要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去化解。
应急与常态并重 气象因素不容忽视
曹军骥表示,在雾霾治理中还需处理好应急减排与常态治理的关系。常态治理是战略性的、根本的,应急减排是阶段性的,应急减排要在长期战略治理的框架下进行。
“诱发重度雾霾的最主要因素还是气象因素,气象条件不利,雾霾很可能加重,污染治理显现出来的成效就微弱。”曹军骥说。
他指出,雾霾发生的外因是气象,内因是污染物。目前需要更为科学、全面地认识和研究雾霾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和控制手段。研究雾霾,需要理解自然气候变化的过程。这样可以看出,人起了多大作用,不利的气象条件又起了多大作用。
煤炭利用缩减与清洁并举
中科院的报告还指出,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均是以煤炭为主。据估算,煤炭消费对我国一些地区PM2.5污染的贡献可达到50%左右。
专家建议,能源消费需要总量控制,压减煤炭使用,加大可再生清洁能源,从各方面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曹军骥表示,煤炭的替代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社会经济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因此,目前还是要在煤炭的清洁利用上下功夫,把这一点实行好了,至少在20年内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
《经济参考报》2017.3.20
文/刘书云 姜辰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