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这为我们集中力量开展科研攻关、科技与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指引。近年来,江西省扎实推进创新型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全省科技资源小而散、科技创新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的局面尚未得到彻底扭转。为破解这些卡点、难点、堵点,江西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强化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围绕产业创新发展布局科技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一是做好组织者。根据新一轮机构改革要求,江西组建省委科技委,加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切实把体制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治理效能。在江西省委科技委的领导下,持续健全落实党中央科技创新决策部署的制度,统筹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的统筹,推进省实验室建设,着力推动全省科技工作从单点创新、局部创新、部门创新到全局创新、全面创新的重大转变,逐步形成全省科技创新“一盘棋”的格局。
二是搭建全面体系。江西推进科技计划项目“1+N”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重塑简化科技管理流程,规范和加强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构建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的项目管理制度体系。此外,江西还以统筹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为核心,构建涵盖项目、资金、监督、保障等的全方位管理制度格局,建设覆盖五大类科技计划的管理制度体系,建立贯穿科技计划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机制。
三是做“有组织的科研”。在重大、重点项目上,江西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坚持“科研即产业”的工作理念,建立与科技界、产业界的刚性协同机制,通过“梳理问题—找准团队—调配资源—解决问题”的组织实施路径,解决产业一线问题,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在梳理问题方面,依据技术需求凝练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清单,从问题清单中梳理出科研任务清单。在找准团队方面,综合运用公开竞争、直接委托、定向择优等方式确定承担项目单位。突出“找准团队”要求,让真正有研发能力的团队承担科研攻关任务。在调配资源方面,打破科技计划类别的“相对独立性”,实现项目来源于产业一线、平台搭建在产业一线、成果转化在产业一线、人才成长在产业一线。在解决问题方面,优化重大科技专项组织机制,围绕重点产业链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实施省级重大专项“2030先锋工程”,努力催生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
四是强化创新主体地位。根据科技型企业的成长特点,分类施策,建立以科技领军企业为龙头、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为标杆、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军、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生力军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不断壮大科技型企业规模。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在全国率先开展科技领军及入库企业培育。改革项目形成机制,充分吸纳企业参与技术攻关顶层设计。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协同推进全链条创新。
五是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发挥科技评价“指挥棒”作用,进一步强化绩效导向,根据不同计划类别特点实行分类评价,建立符合科学发现和人才成长规律、突出质量贡献绩效导向的分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赋予项目承担单位和负责人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项目调整权和经费使用调剂权。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综合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项目主管部门科研诚信记录、以结余资金使用的重要依据。建立项目容错机制,对项目负责人勤勉尽责,但因探索性强、失败风险高或不可抗力导致项目无法完成的,可以免除相应责任。
六是做“有组织的转化”。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不足短板,江西省以强化“服务端”为突破口,加快打造“1+M+N”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1”个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M”个设区市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和“N”个高校院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促进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落实江西省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方案,实施重大科技成果熟化与工程化研究项目,促进一批具有江西特色的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
(作者系江西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