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从科学家儿时故事探寻教育真谛

    【字里行间】

    ◎吕昱雯

    “我们小时候”是一套给孩子的国内名家忆童年的散文集,自2013年出版以来,已推出多位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当下,让孩子接受科学精神的启蒙、了解科学家的成长故事,很有必要。因此,这套书的科学家系列应运而生,包括古生物学家周忠和的《一个人的万物起源》,数学家、诗人蔡天新的《海边的男孩》,理论物理学家李淼的《童年的小宇宙》。著名科幻作家韩松为该系列作序。

    三位科学家都有着了不起的科研成果,同时,他们又懂得如何给孩子讲故事。从这三本书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儿童时期就已有很强的觉察力、好奇心、想象力和内驱力,但并不止于空想和玩耍,他们非常注重学习,松弛而不松散,为日后成为大科学家铺下了路。

    《一个人的万物起源》将“动物篇”置于开端,周忠和回忆儿时相处过的动物,无论家养还是野生,都能与其后来的古生物学研究经历相呼应:观察青蛙化石时想起儿时抓蝌蚪;发现恐龙化石胃部的石子时想起儿时给家禽喂石子;研究鸟类起源于恐龙时想起儿时抓鸟、掏鸟蛋。周忠和还做过雪水影响植物生长的实验。多年后,他更是从这个人生首次且失败的“科学实验”中总结了科学研究法的要点……当时只道是寻常,实际上这些童年经历关联了他后来的每个人生阶段。因此书中篇目在回忆完童年往事后,经常能很自然地带出思考的尾巴。

    蔡天新的家乡台州黄岩是一座山海之城。生活条件是有限的,而他的自主探索是无限的:把路上的石板当作自己爱吃的麻糍,数到就是吃到,数着数着,就数出了对自然数最初的喜爱;好奇铺设马路的沥青是否牢靠,就抓一把放到头发上,最终洗不掉就只能把头发剪掉,倒也算是“检验”出了沥青的黏度。从去县城参加象棋比赛到15岁去济南上大学,这个海边的男孩越走越远。

    研究着广袤宇宙的李淼写《童年的小宇宙》这本书时,只想沉浸式地回到自己的童年。他小时候很少说话,但是在学习上轻松开窍,学有所成。只能看看零件图的课本满足不了他的求知欲,他就找到母亲读书时的物理课本进行学习,从《自然辩证法》里学微积分,自寻平面几何书学了多重积分,还在补习班的教室外旁听。正是这样的杂学旁收,让他后来成了县高考状元。李淼的童年就像他喜欢下的军棋,并非步步精密,但始终大局在握。

    三位科学家这些用长大后的视角省察过的童年故事,并未失去童趣,还因为理性的加入变得更加丰富。同时他们又结合自己的童年经验,为当下孩子们该如何培养科学精神、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三位科学家都认为,人在童年时期应当保持自然天性、不受过多干扰、多加尝试,如此才能找到自己的志趣所在,孕育出独立的人格与思想。

    科学的背后需要人文支撑,就像这三位科学家都有着深厚的文艺素养,他们在童年回忆里不约而同地都提到了阅读优秀文学作品。阅读这套中国当代科学家写给孩子的童年之书,就如同与科学家直接对话,与科学家共享异代同构的中国式童年,更贴近,更鲜活。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