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8日 星期三
七孤寂到万竞翔——
陕西创造“东方宝石”朱鹮繁育奇迹
在陕西省铜川市一家农户门前的大杨树上,一只朱鹮正在哺育小朱鹮。石铜钢摄

    ◎本报记者 王禹涵

    近日,“朱鹮主题文化周”系列活动在陕西省汉中市闭幕。其间,以朱鹮为主角的油画展吸引诸多观众驻足观赏。

    朱鹮素有“东方宝石”的美誉,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进入20世纪,野生朱鹮踪迹难寻。1981年5月,专家在汉中市洋县发现7只野生朱鹮,一时间举世瞩目。为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朱鹮,陕西秉持“就地保护为主、易地保护为辅,野化放归扩群、科技攻关支撑、政府社会协同”的保护模式,通过40多年的保护繁育,绘就了一幅人鸟共生的美好画卷。

    种群数量占全球71%以上

    1981年6月,汉中市洋县人民政府发出“关于认真保护世界珍禽朱鹮”的紧急通知,同时,洋县林业局成立“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保护小组。陕西保护朱鹮的大幕正式拉开。

    1990年,洋县设立陕西朱鹮抢救繁育中心,建立起首个朱鹮人工种群。1993年朱鹮人工孵化育雏技术获得成功,2000年朱鹮人工饲养个体自然繁育成功……随着人工繁育技术的逐步成熟,2002年,陕西建立了地跨秦岭南北的两大朱鹮人工繁育基地。此后,朱鹮种群数量节节攀升。

    探寻野化放归,是实现朱鹮物种复兴的终极之路。为此,陕西开展了朱鹮野化放归的科研实践。据统计,陕西累计野化放归朱鹮265只,已建立起可自我维持的野化放归种群。

    今年5月,首只延安籍朱鹮宝宝成功出壳。它的父母在2018年生于汉中洋县,2023年10月在延安安家。通过开展朱鹮“再引入”工程,陕西累计向省内及河南、浙江、四川、北京、上海、河北等地提供朱鹮种源140余只,并帮助各地建立人工繁育基地,稳步推动野外放归工作。

    如今,陕西境内的朱鹮种群数量达7700余只,占全国的80%,全球的71%以上。朱鹮在陕西境内的栖息地面积也由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1.6万平方公里以上。

    利用新技术保护监测

    今年7月,朱鹮国家保护研究中心获批落地陕西。8月2日,陕西省地方标准《朱鹮再引入种群建立技术规范》正式实施,对建立朱鹮种群的全流程提出统一要求。

    “建立朱鹮种群离不开科技力量。在多方支持下,朱鹮保护和研究水平有望全面提升。”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正高级工程师张跃明说。

    近日,在洋县雷草沟、城固井水田两个大型朱鹮夜宿地,保护区工作人员使用野外动物保护红外监控相机、高清云台、高清球机等设备对鸟类开展实时监测;5G+野生朱鹮监测分析平台配合鸟类识别算法与人工智能技术,对鸟类进行分类、抓拍……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朱鹮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期,朱鹮保护区组织开展秋季野生朱鹮夜宿地摸底调查,数据来源除了通过日常观察拍摄、红外相机采集外,还来自朱鹮身上佩戴的太阳能GPS卫星追踪环志。“我们通过3S技术、卫星定位追踪和环志标识等科技手段,使朱鹮栖息地管理、野外监测等更加科学、精准。”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高级工程师王超说。

    为推动人与朱鹮和谐共处,陕西省在西成高铁洋县西站不远处的高铁桥梁两侧安装了总长33公里的朱鹮保护网,以防止朱鹮误撞高铁。“我们通过研发朱鹮保护网,解决了西成高铁建设中朱鹮等物种的保护问题。”王超说。记者了解到,该项成果填补了我国西部大中型道路工程建设项目中野生动物通道及保护的空白,并荣获2023年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记者从陕西省林业局了解到,未来,陕西将继续与各省及各研究机构、社会组织携手建立高效互通协作机制,共享先进经验和工作方法,一同谱写新时代朱鹮保护新篇章,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高质量发展。

京ICP备06005116